【课程摘要】
五行学说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行学说,把人体五脏,即肝、心、脾、肺、肾分别归属于木、火、土、金、水五行,并用五行的特性来说明五脏的功能特点。
一.五行生、克、制、化的运动
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
但若按其字义理解为5种具体的物质、材料,充其量只能叫五材,而不能称五行。“五材”的概念,古已有之。《左传·襄公二十七年》就有“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废一不可”的说法,《尚书大传》也有“水火者,百姓之所饮食也。
金木者,百姓之所兴作也;土者,万物之所资生,是为人用”的记载,指的都是五材,5种具体的物质和材料。即使将其说成是5种元素,也仍然属于五材的范畴。
中国古代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认识到木、火、土、金、水是必不可少的最基本物质,并由此引申为世间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这五种基本物质之间的运动变化生成的,这五种物质之间,存在着既相互资生又相互制约的关系,在不断的相生相克运动中维持着动态的平衡,这就是五行学说的基本涵义。
二.五行学说的基本特性
“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是对五行特性的经典性概括。
1. 五行相生与相克
《难经》将相生关系比喻为母子关系。《内经》把相克关系称为“所胜”、“所不胜”关系。
2. 五行制化
是指五行之间既相互资生,又相互制约,维持平衡协调,推动事物间稳定有序的变化与发展。
三.五行的基本概念
五行学说的首要基本含义是,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物质之间的运动变化生成,五行又各有自己的特性与代表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