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摘要】
一、概述
湿疹(Eczema)源于543年希腊语(Ekzen)水沸之意,属形态学命名。
湿疹由内外多种因素所致,以渗出、瘙痒、多形性、易于复发为特征的皮肤炎症反应。慢性期则局限、浸润、肥厚…属Ⅳ型变态反应。
二、病因
1、外因(目前已有过敏原检测)
(1)、 气候:日光、紫外线、温度、湿度…
(2)、环境:皮毛、植物、花粉、灰尘、化工、尾气…
(3)、生活:化妆品、洗涤剂、化纤…
(4)、食品:蛋白、肉、奶、蛋、添加剂、调料 、防腐剂…
2、内因
(1)、消化:胃肠功能…
(2)、精神:紧张、劳累…
(3)、内分泌:更年期、妊娠、月经…
(4)、代谢:蛋白、脂肪…
(5)、遗传
三、中医治疗
1、急性湿疹
610年《诸病源候论 • 卷三十五》:“浸淫疮…初生甚小,先痒后痛而成疮,汁出侵溃肌肉,浸淫渐阔及遍体…”
特点:起病急,进展快,粟粒大小丘疹、丘疱疹或小水疱,基底潮红,揩破湿烂,脂水频流,黄黏腥臭,浸淫四窜,瘙痒不绝…
治法:清热凉血,除湿止痒。
处方:龙胆泻肝汤加减。龙胆草10克、车前子10克、六一散10克、黄芩6克、茯苓10克、生地30克、栀子10克 、泽泻10克、木 通6克 、水煎服,一日2次。
化裁:基底鲜红:丹皮、赤芍。脂水浸渍:冬瓜皮、萆薢。瘙痒剧烈:地肤子、白鲜皮。
外用:生地榆60克,马齿苋50克,黄柏40克。水煎冷敷 。
警告:本方剂仅供中医爱好者学习和探讨之用;因中草药熬制和禁忌等因素,如果私用此方剂,详情请咨询当地中医师。
2、亚急性湿疹
《诸病源候论 • 卷三十五》:“湿癣者,亦有匡郭,如虫行浸淫,赤湿痒,搔之多汁成疮。”
特点:病程较久,基底发红,境界不清,丘疹或丘疱疹,粟粒大小,稀疏散在,部分融合,可有湿烂结痂,轻度浸润,瘙痒剧烈。
治法:除湿健脾,清热止痒 。
处方:除湿胃苓汤加减 。苍 术12克 、白 术12克 、茯 苓15克、猪 苓10克、泽 泻10克、厚 朴10克、栀子10克 、赤 芍10克、六一散10克 。水煎服,一日2次 。
化裁:基底鲜红:丹皮、玄参。糜烂结痂:黄芩、黄连。瘙痒剧烈:地肤子、白鲜皮。
警告:本方剂仅供中医爱好者学习和探讨之用;因中草药熬制和禁忌等因素,如果私用此方剂,详情请咨询当地中医师。
3、慢性湿疹
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 • 卷三十五》:“肤腠虚,风湿搏于血气,则生瘑疮。若湿气少,风气多者,其瘑则干燥但痒,搔之白屑出,干枯坼痛。”
特点:病程日久,肥厚浸润,棕红带灰,表面粗糙,形若苔藓,境界清楚,少许鳞屑,抓破结痂,或生皲裂,痒痛相兼。
治法:滋阴除湿,润燥止痒 。
处方:滋阴除湿汤(《朱仁康临床经验集》)加减。生 地30克 、玄参12克、茯苓15克、当归15克、泽泻10克 、丹参15克、赤芍10克、地肤子10克、蛇床子9克、水煎服,一日2次。
化裁:瘙痒剧烈:白蒺藜、白鲜皮。抓破津水:冬瓜皮,防己。干燥脱屑:麦冬、石斛。皲裂渗血:白芍、熟地。
警告:本方剂仅供中医爱好者学习和探讨之用;因中草药熬制和禁忌等因素,如果私用此方剂,详情请咨询当地中医师。
四、特殊部位湿疹
1、口周湿疹
《诸病源候论 • 卷三十》:“足太阴为脾之经…足阳明为胃之经。此二经经脉并夹于口。其脏腑虚,为风邪湿热所乘。气发于脉,与津液相搏,则生疮,恒湿烂有汁。”
特点:口周红斑,轻度肿胀,湿烂渗液,脂水频流,或结黄痂,痒痛相兼。
治法:清热凉血,除湿止痒 。
处方:泻黄散加减。生甘草10克、防 风10克、生石膏30克、藿香10克、黄 连6克、丹 皮10克、赤 芍10克、黄 芩10克、升 麻10克 、水煎服,一日2次 。
化裁:津水黄黏:冬瓜皮、白鲜皮。基底红肿:栀子、连翘 。便干溲赤:大黄、白茅根。
警告:本方剂仅供中医爱好者学习和探讨之用;因中草药熬制和禁忌等因素,如果私用此方剂,详情请咨询当地中医师。
2、肛周湿疹
1773年《杂病源流犀烛 · 脱肛源流》:“肛门痒痛,湿与火病也。大肠有湿,流注于肛门,则作痒…”
特点:肛周奇痒,累及会阴,四畔潮湿,浸润肥厚,甚则皲裂。
治法:清热泻火,燥湿止痒 。
处方:苦楝根汤加减 。苦楝皮50克、苦 参40克、石榴皮30克、黄 芩20克、水煎外洗。
化裁:肛周潮湿:明矾、黄柏。肠风下血:槐角、刺猬皮。肛周皲裂:当归、王不留行。外痔疼痛:枳壳、蛤蟆草。
警告:本方剂仅供中医爱好者学习和探讨之用;因中草药熬制和禁忌等因素,如果私用此方剂,详情请咨询当地中医师。
3、女阴湿疹
1336年《兰室秘藏 • 卷下》:“阴湿疮,由肾经虚弱,风湿相搏,邪气乘之,瘙痒成疮,浸淫汁出,状如癣疥是也。”
特点:外阴瘙痒,浸润肥厚,匡郭鲜明,糜烂抓痕,局部肿胀,或有渗液。
治法:养血润燥,除湿祛风
处方:养血润肤饮加减 , 生地15克、熟 地15克 、白芍15克、 当归12克、 黄柏10克、 萆薢10克、地肤子10克、 荆 芥10克、防 风10克、水煎服,一日2次 。
化裁:浸润肥厚:北沙参、女贞子 。带下黄粘:椿根皮、苦参。 瘙痒剧烈:白鲜皮、白蒺藜。
外用:苦参60克、苦楝皮20克、王不留行30克、川椒15克,水煎外洗。
警告:本方剂仅供中医爱好者学习和探讨之用;因中草药熬制和禁忌等因素,如果私用此方剂,详情请咨询当地中医师。
4、脐部湿疹
《诸病源候论 • 卷五十》:“洗浴不即拭燥,湿气在脐中,因解脱遇风,风湿相搏,故脐疮久不瘥也。”
特点:脐窝内鲜红斑片,基底潮红,渗液结痂,表面湿润,境界清楚,时有痒痛…
治法:清热燥湿,祛风止痒。
处方:枯矾散加减。枯矾12克、六一散60克、冰片3克、荆芥穗10克,研细外用 。
化裁:流水黄粘:黄连、黄柏。 基底色红:丹皮、赤芍。瘙痒剧烈:苦参、地肤子。
警告:本方剂仅供中医爱好者学习和探讨之用;因中草药熬制和禁忌等因素,如果私用此方剂,详情请咨询当地中医师。
5、阴囊湿疹
1604年《外科启玄 • 卷七》:“胞漏疮,此疮乃肝经湿热所致,外胞囊上起窼子作痒,甚则滴水,湿其中衣。”
特点:皮肤肥厚,皱纹深宽,干燥鳞屑或渗液肿胀,结痂皲裂,瘙痒不绝。
治法:滋阴养血,润燥除湿 。
处方:滋阴除湿汤(朱老经验方)加减 。生 地30克、玄 参12克、当 归12克、 茯 苓15克 、丹 参15克 、泽 泻10克、赤 芍10克、 地肤子10克、 炙甘草6克。水煎服,一日2次 。
化裁:津水黄粘:龙胆草、萆薢。干燥脱屑:白芍、熟地。肥厚皲裂:北沙参、天冬。
警告:本方剂仅供中医爱好者学习和探讨之用;因中草药熬制和禁忌等因素,如果私用此方剂,详情请咨询当地中医师。
6、小腿湿疹
1604年《外科启玄 • 卷七》:“湿毒疮,皆在于二足胫、足踝、足背、足跟,初起而微痒,爬则水出,久而不愈。”
特点:胫前或侧, 对称发生, 其色棕红,丘疹密集,糜烂渗出,紧贴骨面,或青筋暴露,痒痛相兼。
治法:清热除湿,化瘀通脉 。
处方:三妙散加减 。苍 术12克、黄 柏10克、牛 膝10克、生薏仁60克、丹 皮10克、赤 芍10克、 丹 参15克、 地肤子10克、 萆薢10克 。水煎服,一日2次 。
化裁:青筋暴露:王不留行、泽兰。糜烂渗液:六一散、车前。溃疡不敛:生黄芪、白芷。
警告:本方剂仅供中医爱好者学习和探讨之用;因中草药熬制和禁忌等因素,如果私用此方剂,详情请咨询当地中医师。
7、耳部湿疹
公元610年《诸病源候论 • 卷三十五》:“月食疮,生于两耳…月初则疮盛,月末则疮衰,以起随月生,因名之月食疮也。”
1742年《医宗金鉴 • 卷六十五》:“旋耳疮,此证生耳后缝间,延及耳折上下,如刀裂之状,色红,时津黄水,由胆脾湿热所致。”
特点:耳后皱襞,红斑渗液,津水黄粘,皲裂结痂,痒痛相兼…
治法: 清利肝胆,除湿止痒
处方:龙胆泻肝汤加减 。龙胆草10克 、柴 胡12克 、栀 子10克、车前子10克、丹 皮10克 、赤 芍10克、生 地30克、 泽 泻10克、六一散10克 。水煎服,一日2次。
化裁:渗液黄粘:白茅根、地肤子。四畔色赤:大青叶、玄参。 结痂如脂:黄芩 、佩兰。
警告:本方剂仅供中医爱好者学习和探讨之用;因中草药熬制和禁忌等因素,如果私用此方剂,详情请咨询当地中医师。
8、掌跖部湿疹
1742年《医宗金鉴 • 外科心法》:“掌心燥痒起皮,甚则枯裂微痛者,名掌心风。由脾胃有热,血燥生风,血不能荣养皮肤而成。”
特点:病发掌跖,浸润肥厚,干燥皲裂,形如胼胝,招动出血,痒痛相兼。
治法:健脾益胃,润燥止痒 。
处方:益胃汤加减 。生 地30克 、 麦 冬10克、北沙参15克、玉 竹10克、 生山药30克 、 茯苓15克、白扁豆30克、 陈 皮15克、炙甘草10克。水煎服,一日2次。
化裁:皲裂干燥:当归、白芍。津水黄粘:泽泻、白茅根。燥痒起皮:葛根、杏仁。浸润肥厚:苍术、白术。
警告:本方剂仅供中医爱好者学习和探讨之用;因中草药熬制和禁忌等因素,如果私用此方剂,详情请咨询当地中医师。
9、乳房湿疹(除外Paget’s)
1805年《疡科心得集 • 卷中》:“乳头风,乳头干燥而裂,痛如刀割,或揩之出血,或流粘水,或结黄脂,此由暴怒抑郁,肝经火邪,不能施泄所致。”
特点:乳头乳晕,棕红斑片,糜烂渗液,鳞屑结痂,甚则皲裂,痒痛相兼。
治法:疏肝理脾,清热除湿 。
处方:四逆散加减 。柴 胡12克、枳 实10克、白 芍12克 、丹 参15克 、 白 术10克 、龙胆草10克、 青 皮10克、 茯 苓12克、炙甘草6克 。水煎服,一日2次 。
化裁:津水黄粘:栀子、黄芩。基底色红:丹皮、赤芍。乳头皲裂:当归、枸杞子。
(外用:白芷20克 、青黛5克 、 黄柏10克 、冰片1克、研细香油调敷。)
警告:本方剂仅供中医爱好者学习和探讨之用;因中草药熬制和禁忌等因素,如果私用此方剂,详情请咨询当地中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