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摘要】
前言
中国古代虽无皮肤科,但有大量的皮肤病记载于外科、内科、妇科、儿科、本草、方剂等医书中,许多比西方医学记载早于数百年,甚至上千年。
(一)、商朝(公元前十四世纪),殷墟甲骨文就有“疕”“疥”...及朱砂外用的记载。
(二)、周朝(公元前十一世纪—公元前256年)
《周礼• 天官》将宫廷医学分为四科:疾医、疡医、食医、兽医。其中疡医就是皮外科。
1972年马王堆出土的春秋战国时汉墓帛书,因残留五十二病而得名《五十二病方》,现存二百八十方,并载有:白瘈(chi)、瘙、面靤赤...(色素脱失、瘙痒、脂溢性皮肤病)。
(三)、战国至汉
《山海经》为古代地理著作,记载山川、民俗、物产、医药... ;其中矿物为世界最早,并有预防、治疗疾病的记载: 黄藋(diao)(浴之已疥)、杜衡(食之已瘿)、丹木(食之已疥)、赤鱬(ru)(食之不疥)...战国《云梦秦简》残卷,首载麻风:眉脱、鼻坏、足溃、毛落、声哑...,世界上最早关于麻风的详尽记载。
《黄帝内经》:痤、痱、疔、疽、痈、爪枯、唇轸、脱疽、面尘、厉风、皮痹、肌痹、发落、瘾疹、浸淫...
《灵枢•经脉》:“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皮肤坚而毛发长。”
《难经》记载了:毛落、皮肤涩、皮肤痛、面黑如黧...
《神农本草经》载有:瘙、疥、癣、息肉、肬、黑子、面尘、阴蚀、浸淫...259年《针灸甲乙经》、公元三世纪《肘后方》、453年《刘涓子鬼遗方》 记载了:恶肉、恶脉、恶核、风毒肿、胡臭、热疮、漆疮、丹毒、酒渣鼻、疬疡》…
(四)、隋、唐、明:
610年隋 • 《诸病源候论》共五十卷,六十七门,1720条,有关皮外科病360余论:脑湿、蓝注、疬疡风、石火丹、室火丹、鼠乳、摄领疮、登豆疮、胎记、紫癜、丹毒、赤轸、白轸、逆胪...
650年左右,孙思邈拒绝唐太宗聘官,著《千金方》,其中就有”白癜风日久,毛发变白“ ”疥疮由虫所致“(西欧人十八世纪报道疥虫)。其他如猪肝治夜盲、动物甲状腺防治人体甲状腺疾病、葱叶导尿、下颌脱臼整复(沿用至今)...
1617年,明《外科正宗 • 卷四》:”黑子,痣名也...宜细铜管将痣套入孔内,撚六、七转,令痣入管,一拔便去...“是世界上最早的环钻。
中医文献里许多皮肤病的记载比外国人早几十年、几百年,甚至上千年!
1、雷诺病(Raynaud’s Disease)雷诺现象( Raynaud’s phenomeno)
1862年法 • Raynaud(1834—1881年)提出苍白、发绀、发红三联症。指肢端小动脉因情绪、寒冷等因素所致痉挛、缺血反应,相继出现苍白、青紫潮红三联征,表现为寒冷、疼痛、麻木。温暖后可复原的血管功能障碍。
1926年Allen和Brown制定了雷诺病与雷诺现象的标准:
特发性者病因不明,为雷诺病,又称肢端动脉痉挛症。继发性者可有明确因素,或有基础疾病,称雷诺现象,或雷诺综合征。中医称为肢厥、寒厥、肢冷、厥逆...,与此相似。
《素问•厥论》曰:”寒厥…阳气衰,不能渗营其经络。阳气日损,阴气独在,故手足为之寒也。”
《伤寒论•337条》谓:”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是也。”
《伤寒论•351条》称:“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
《伤寒论 • 352条》曰:“若其人内有久寒者,宜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
尽管古人未述三联征变化,但”手足厥寒,脉细欲绝“与肢端小动脉更接近。当归四逆汤为治疗雷诺病、雷诺现象的首选方剂。
2、皮角(Cutaneous Horn)
皮角是一种好发于头面等曝光部位的圆锥形角质增生。西医最早报道年代无可稽考。610年《诸病源候论• 卷三十一》载:“脑湿,谓头上忽生肉如角,谓之脑湿。”1786年,清.沈源《奇症汇• 卷一》称:“朱丹溪治一人,左丝竹空穴壅出一角,如鸡距。此少阳经多气少血…”
3、急性女阴溃疡(Ulcer Vulvae Acutum)
急性女阴溃疡是好发于青年女性,起病突然,外阴溃疡,伴有疼痛为特征的皮肤病。1918年奥•Lipschütz(1878—1931年)报道急性女阴溃疡。
《神农本草经•卷中》谓:“石流黄,味酸温主妇 人阴蚀疽”
《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症》曰:“阴中蚀疮烂者,狼牙汤洗之...
以绵缠筯如茧,浸汤沥阴中”理法方药俱全,内外治疗皆备,世界最早棉签。
4、白塞病(Behcet’s Disease)
白塞病是一种以口腔、外阴反复溃疡和虹膜炎为特征的三联综合征,也可出现多系统病变。
1937年,土耳其Behcet(1889—1948年)首先报道眼、口、生殖器综合征。
东汉• 张仲景《金匱要略•百合病狐惑阴阳毒篇》谓“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目赤如鸠眼”…… 把不同部位的损害联系在一起,称为“狐惑”比Behcet早了1700余年。其中不乏汤剂、散剂、洗剂、熏剂均有,至今尚可应用。如口服”甘草泻心汤”,外用“苦参汤”熏洗狐惑病蚀于下部。
5、多形红斑(Erythema Multiforme)
多形红斑是一种以皮疹为多形性(红斑、丘疹、风团、水疱等)并呈靶形损害为特征的急性炎症性皮肤病。
1860年奥•Hebra(1816—1880年)报道多形红斑。
1569年《疮疡经验全书 • 猫眼疮 》谓:“形如猫眼, 光彩闪烁,无脓无血...”。
6、红皮 病(Erythroderma)
红皮病是一种严重的炎症性皮肤病,表现为皮肤大面积潮红肿胀、脱屑,伴有发热等全身症状。
1868年奥 • Hebra(1816—1880年)首先报道红皮病。1694年《洞天奥旨 • 卷十一》载:“火丹疮,遍身俱现红紫,与发斑相同...”
7、扁平苔藓(Lichen Planus LP)
扁平苔癣是一种发生于皮肤、毛囊、黏膜和甲板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皮损为紫红色、多角形、瘙痒性扁平丘疹。1869年,英 Wilson(1809-1884年)报道扁平苔藓。
1602年《疡科准绳 • 紫癜风》载:“紫癜风,皮肤生紫点,搔之皮起 ...”。
8、乳房湿疹样癌(Mammarye czematous carcinoma)
乳房湿疹样癌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癌性疾病,多发于单侧乳头、乳晕及周围,呈湿疹样外观,日久累及乳房及前胸,晚期向深部破坏或溃疡。
1874年,英 Paget(1814—1899年)报道乳房湿疹样癌。
1604年《外科启玄•乳疳》载:“...强予吮之,久则生疮,经年不愈,或腐去半截,似破莲蓬样,苦楚难忍,内中败肉不去,好肉不生...”
9、梅毒(Syphilis)
梅毒是一种由苍白螺旋体引起的慢性的性传播疾病,可侵犯全身各器官产生多种症状及体征。十五世纪前,欧洲尚无梅毒。1492年哥伦布船队由海地将梅毒带回西班牙。战争、商贸促进了其传播。1493年进入法、意。1497年遍及荷、英、俄等欧洲国家。
1498年,葡萄牙商人带入印度,1505年经由广东传入中国,故又称广疮。
1512年,传入日本。
1513年,释继洪《岭南卫生方》首载杨梅疮。1632年《霉疮秘录》是世界最早,最完善的关于梅毒的记载,其中用汞、砷(砒霜、轻粉)治疗梅毒,为世界首创。1928年英 • 弗莱明发明青霉素,成为首选药。
十八世纪梅毒(Syphilis)病名被世界正式认可。
10、瑞尔黑变病(Riehl’s Melanosis)
瑞尔黑变病是一种以面、颈等暴露部位发生色素沉着为特征的皮肤病。
1917年奥 • Riehl(1855—1943年)首先报道黑变病。实际我国早有记载。《黄帝内经》《难经》及1742年《医宗金鉴》、1831年《外科证治全书》...分别称为:面尘、面黑如黧、面黑皯、黧黑斑、黧黑、面色如尘垢、“日久煤黑,形枯不泽,或起大小黑斑,与面肤相平... ”
11、太田痣(Nevus of Ota)
太田痣是一种波及巩膜和同侧面部的,并沿面部三叉神经走行的灰蓝色斑片损害为特征的皮肤病,好发于有色人种。1938年,日 • 太田氏报道太田痣。 元末明初,1370年前后《水浒传》中有“青面兽杨志”。1830年,清《医林改错》用通窍活血汤治“青记脸”。
12、结节性红斑(Erythema Nodsum)
结节性红斑是一种常见的炎症性脂膜炎。以皮肤突发对称分布红色结节、斑块,高出皮面,光滑紧张,伴发热、疼痛为特征的疾病。
1798年,英 • Willan(1757—1812年)首先报道结节性红斑。公元610年,隋《诸病源候论 • 室火丹》载:“室火丹,初发时必在腓肠,如指大,长2-3寸瘦,色赤而热是也。”
1742年,清《医宗金鉴 • 外科心法要诀》谓:“此证生于腿胫,流行不定,或发一,二处,疮顶形似牛眼,跟脚漫肿…若绕胫而发,即名’瓜藤缠‘,结核数枚,日久肿痛。”
13、天蓝痣(nevus ceruleus)
天蓝痣是真皮黑素细胞局限性增生形成的良性肿瘤。表现为肤生蓝色结节,形似豆粒,出生即有,终生不变。
1906年由德 • Jadassohn(1863—1936年)首先报道。610年,隋《诸病源候论 • 卷四十九》言:“小儿为风冷乘其血脉,血得冷则结聚成核,其皮肉色如蓝,乃经久不歇,世谓之蓝注。
【课程摘要】
14、疥 疮(Scabies)
疥疮是由疥蟎在人体表皮层内引起的接触性、传染性皮肤病。 世界各国都有,西欧十八世纪报道由疥虫引起。 我国公元前14世纪,殷墟甲骨文就有记载。 610年《诸病源候论 • 疥候》载:“湿疥者,小疮皮薄,常有汁出,并皆有虫,人往往以针头挑得,状如水内瘑虫。”
15、脂溢性皮炎(Seborrheic Dermatitis)
脂溢性皮炎是发生在皮脂溢出部位的慢性丘疹鳞屑性、浅表炎症性皮肤病,好发于头面、躯干等部位。西医最早记述年代已无法稽考。汉代《金匱要略•果实菜谷禁忌并治》载:“正月勿食生葱,令人面生游风。”这是我国对脂溢性皮炎的最早记载。
16、传染性软疣
(Molluscum Contagiosum)
传染性软疣由病毒感染所致,特点为肤生蜡样光泽的丘疹或结节,顶有脐凹,可挤出乳酪样小体。 英•Bateman(1778--1821年)首先报道,称为巴特曼氏病(Bateman's deasease)。 610年《诸病源候论 • 三十一卷》曰:“鼠乳者,身面忽生肉,如鼠乳状,谓之鼠乳也。此亦是风邪搏于肌肉而变生也。
17、过敏性紫癜(Anaphylactoid Purpura)
过敏性紫癜是由IgA免疫复合物沉积,侵犯皮肤或其他器官的过敏性小血管炎,以紫癜为主要表现。19世纪中叶,由德•Henoch(1820-1910年), Schönlein(1793—1864年)先后描述。
1617年《外科正宗•卷四》载:”葡萄疫,其患多生小儿,感受四时不正之气,郁于皮肤不散,结成大小青紫斑点,色若葡萄。
18、天花(Smallpox)
天花是由天花病毒所致,以肤生脐凹状水疱、脓疱,愈后结疤为特征的烈性传染病。中医称天花、天痘、虏疮…死亡率高达1/3,民间有“生了孩子只一半,出了天花才算全”一说。
东汉•光武帝年间(公元23-56年)----刘秀领兵西征, 由战俘传入我国,成为虏疮。
公元三世纪葛洪《肘后方》详尽记载其症状,堪称最早。此后500年,阿拉伯医生雷萨斯Rhaze(公元854—925年)才有报道。公元11世纪初,北宋真宗宰相王旦,因天花丧女,后又得子,请峨眉山人用人痘痂研粉吹鼻,预防成功。 17世纪后,人痘接种传至亚洲、欧洲、非洲多国。 1796年英•Jenner(1749—1823年)在此启发下发明牛痘接种术成功,沿用于今。
1980年5月,世卫组织宣布全世界天花灭绝。
天下至尊,也躲不过天花 。 清朝12位皇帝,其中24岁的顺治和19岁的同治因染天花而去世,康熙、咸丰避过死神,但成了“麻子皇帝” 。
19、麻风(Leprosy)
麻风由麻风分枝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
1873年,挪威•Hansen(1841—1912年)发现病原菌为麻风分枝杆菌,故又称汉森氏病。
1879年,德•Neisser(1869—1938年)用抗酸染色法予确认。公元前六世纪孔子弟子冉伯牛患麻风,表现为皮肤不仁、溃烂、眉脱、关节变形… 史书有载。战国《云梦秦简》残卷载有麻风“眉脱、鼻坏、足溃、毛落、声哑…”《素问•风论》载:“肉有不仁…鼻柱坏而色败,皮肤疡溃…名曰 ‘疠风’。”
1550年,明•沈之问著《解围元薮》为现存首部完整系统的麻风专著,包括病因、症状、治法、药物等,共249方。书中肯定了大枫子的疗效,以后传至印度、英国等国。
20、恙虫病(Tsutsugamushi disease)
又称丛林斑疹伤寒(Scrub Typhus)是由恙虫立克次体引起的以发热、寒战、头痛、皮损、肺炎为特征的急性传染病。
1878年,美•Palm国际上首先报道丛林斑疹伤寒。我国记载早于Palm一千多年,公元三世纪《肘后方•卷七》称为沙虱伤:“山水间多有沙虱,甚细略不可见…钻入皮里。初得之,皮上正赤,如小豆黍米粟粒,以手摩赤上痛如刺。三日后令百节强,疼痛,寒热…”
21、复发性发热性结节性脂膜炎(Relapsing Fibrile Nodular Panniculitis)
复发性发热性结节性脂膜炎是一种皮下炎症性结节,有系统症状,呈急性经过的小叶型脂膜炎。临床中以壮热恶寒,周身突发大小不等的结节,潮红肿胀,皮核相连,疼痛难忍,易于复发为特征。侵犯内脏者,预后不良。
1892年 德•Pfeifer (1846—1921年)首先报道。公元三世纪《肘后方•卷五》谓:“恶核病者,肉中忽有核如梅李,小者如豆粒,皮中惨痛(唐•《千金方 • 卷二十二》作”皮肉瘆痛“),左右走,身中壮热,(同噤,因冷哆嗦)恶寒是也。此病卒然而起,有毒入腹杀人。”
22、硬红斑(Erythema Induratum)
硬红斑又称硬结性皮肤结核,是在体内有结核病灶的基础上,以好发于小腿屈侧深处多个硬结,伴有疼痛,破溃难愈,出脓清稀,日久萎缩结疤为特征的疾病。 本病以硬结、溃疡、瘢痕同在为特征。
1901年英•Whit Field(1868-1946年)whit 硬红斑(结节性血管炎)。
1868年法•Bazin(1807—1878年)首先报导。也称Bazin病(硬结性皮肤结核)。
1602年《疡科准绳•卷四》载:“足小肚生疽,寒热烦躁如何?曰:此名腓腨(shuàn)发疽。”
1742年《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曰:“此证发于腓腨,即小腿肚也…,若焮赤高肿疼痛,溃出正脓而兼血者吉,为顺;或漫肿平塌,紫暗臖痛,溃出清水者凶,为逆。”1773年《沈氏尊生书》称为“腓腨疽”。
1838年《外科真诠》称之为“驴眼疮”:“驴眼疮生于小腿足胫骨,烂如臁疮,四边紫黑,时流毒水或淌臭脓,或称夹棍疮”。 记载早于西方二百多年!
23、血管性水肿(Angioedema)
血管性水肿是皮下疏松处(如眼睑、口唇等处)发生急性局限性水肿的变态反应。
19世纪由德 • Quincke(1842-1922年)、美 • Bannister(1844-1920年)先后报道。故又称奎克病或班尼斯特病。
明•1555年《保婴撮要•卷十二》载:“赤白游风,属风热血热。盖血得热而游走耳。白属气分,赤属血分。或因腠理不密,风热相搏,怫郁而成,或因乳母食膏粱厚味所致。”
1665年《外科大成•赤白游风》载:“游风者,为肌肤倏然焮赤痒痛,游走无定。由风热壅滞,荣卫不宣,则善行而数变矣。”
1831年《外科证治全书 • 卷四》谓:“肌肤初起霞晕,由小渐大,浮肿成片,或高累如粟,发热,痛痒相兼,游走无定。赤曰赤游风,白曰白游风。”
24、匐行疹(Creeping Eruption)
匐行疹是一种由某些线虫、吸虫或绦虫的幼虫移行于皮内所引起的曲折线形损害。1874年由英•Lee(1793-1877年)首先报道。1786年《奇症汇•卷六》记载:“无锡一人,遍身肤肉有红虫如线,长二三寸,时或移动,瞭瞭可见,痒不可当。”1831年《外科证治全书•卷四》载:“红线虫,遍身皮内,有红虫如线,长二三寸,时或游动,了了可见,痒不可当。”
25、坏疽性口炎(Gangrenous Stomatitis)
坏疽性口炎好发于儿童口腔,以牙龈溃烂,疼痛出血,臭秽难闻,蔓延迅速为特征。二十世纪初,法•Henri Vincent(1862-1950年)首先报道,故又称奋森口炎(Vincent Stomatitis)。
1529年《东垣十书•走马疳》载:“始则口臭,继则龈烂,色如干酱,后则齿黑;有时牙龈出血…甚则腮颊红肿,次时其色变紫,隔日即黑,再过日则腐脱齿落。”
1604年《外科启玄•卷八》载:“凡走马牙疳者,乃疮蚀之急也…若不早治,恐蚀断其牙龈,齿亦脱落。”
26、软下疳(Chancroid)
软下疳是由杜克雷嗜血杆菌感染所致,以出现外阴质软、剧痛性、化脓性溃疡为特征的性传播疾病。
1889年由意• Augosto Ducrey(1860-1940年)首先报道。
652年《千金方• 卷二十四》载:“妬精疮者,男子在阴头节下,妇人在玉门内…蚀之大痛。”
1604年《外科启玄•妬精疮》载:“因交合不洁之妇,或交而不洗,蓄其败精于玉茎,妬而为疮,故名之。”
27、玫瑰糠疹(Pityriasia Rosea)
玫瑰糠疹是一种始发于躯干、四肢,皮损似疥非疥,呈玫瑰红色,上覆糠状鳞屑,伴有瘙痒为特征的疾病。
1860年法•Gibert(1797-1866年)首先报道,又称Gibert病。
1604年《外科启玄•风热疮》载:“此疮初则疙瘩痒之难忍,爬之而成疮,似疥非疥,乃肺经受风热。”
1694年《洞天奥旨•风热疮》载:“多生于四肢,胸胁。初起如疙瘩,痒而难忍,爬之少快…甚则鲜血淋漓,似疥非疥,乃肺经内热而外感风寒。”
28、热带汗闭性衰竭(Tropical Anhidrotic Asthenia)
热带汗闭性衰竭是一种由于夏日酷暑,辛苦劳作之人,湿热郁表,不能透泄所致的深部粟粒疹。 特点为初起周身多汗,以后仅面、颈、腋下大汗,其他部位闭汗、干燥灼热,常有红色粟粒疹及细碎脱屑,伴乏力气短,极度疲劳等。 中医依皮损表现称为白(pei),晶,枯。
1944年由美•Allen首先报道。1852年《温热经纬•卷三》载:“白 小粒如水晶色者,此湿邪伤肺,邪虽出而气液枯也…汗出不彻之故…或白如枯骨者多凶,为气液竭也。”
29、维生素B1缺乏症(Aritaminosis B1)
维生素B1缺乏症又称脚气病(Beriberi),由饮食不当,缺乏Vit B1所致。以厌食、软弱、便闭、水肿、多发神经炎、心功不全为特征。西医最早记载无可考。中医称之为脚气、脚弱、缓风、壅疾…
公元三世纪《肘后方• 卷三》载:“脚气之病,先起岭南,稍来江东,得之无渐、或微觉疼痹…或行起忽弱…皆其候也…酒若水煮大豆饮其汁,又食小豆亦佳。”
652年《千金方• 卷七》谓:“脚未觉异而头项臂膊已有所苦…或见食呕吐…或大小便闭涩不通,或胸中冲悸…或语言错乱……或缓纵不随…此皆脚气状貌也…惟得食粳粮、粟米、酱、豉、葱、韭…”
脚气病 ≠ 脚气(足癣)
30、坏 血 病(Scurvy)
坏血病因长期缺乏Vit C所致。以牙龈炎、皮肤黏膜出血、毛囊角化过度为特征。
1928年,由匈 Albert(1893-1986年)分离并命名己醛糖酸。
1932年重新命名为抗坏血酸。
1742年《医宗金鉴• 外科心法•青腿牙疳》载:“此证古方书罕载其名,仅传雍正年间(1723-1736年)…军中凡病腿肿色青者,其上必发牙疳;凡病牙疳腐血者,其下必发青腿,二者相因而至。推其原…惟内地人,初居边外,得此证者,竟十居八九…又缘边外缺少五谷,多食牛、羊等肉,其热与湿合,熏蒸于胃…”
西方大航海时期困扰西方远洋航海的坏血病,表现为倦怠、全身乏力、虚弱、厌食、营养不良、面色苍白,牙龈肿胀、出血,牙齿松动、脱落,骨关节肌肉疼痛,皮肤瘀点、瘀斑、毛囊过度角化、周围出血等。坏血病曾经造成数百万水手以及贩运奴隶的死亡,有“水手的恐惧”之称。
31、白癜风(Vitiligo)
白癜风是一种原发、局限或泛发的皮肤黏膜色素脱失症。公元前1500--1000年前,印度婆罗门教经书上称“Shwetakustha”。西医最早记载无从稽考。
610年《诸病源候论•卷三十一》谓:“白癜者,面及颈项身体皮肉色变白,与肉色不同,亦不痒痛,谓之白癜。此亦是风邪搏于皮肤,血气不和所生也。”
652年《千金方•卷二十三》曰:“白殿风...日再,其病入发令发白...灸左右中指节...”此法应用至今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