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摘要】
一、寻常痤疮概述
1、临床要点
好发部位:好发于颜面部,胸背部、肩部。
发病年龄 :好发于青春期男女, 个别患者可迁延至30岁以上。
皮损特征:粉刺、丘疹、脓疱,严重者出现紫红色结节、囊肿、脓肿,甚至破溃,形成窦道和瘢痕,愈后留有色素沉着、萎缩性瘢痕。
2、痤疮分级:
3、发病机制,目前公认机制 。
雄激素作用、油脂分泌过多、毛囊导管角化过度、痤疮丙酸杆菌、炎症;其他因素:遗传因素、免疫学因素、饮食、化妆品等。
二、寻常痤疮的中医认识
《素问·生气通天论》
“汗出见湿,乃生痤痱…劳汗当风,寒薄为皶,郁乃痤…营气不从,逆于肉里,乃生痈肿” ——最早提出了“痤痱”病名,湿热搏结,滞塞不通,腠理壅闭,发而为痤疮。
《黄帝内经素问注》
“皶刺长于皮中,形如米,或如针,久者上黑,长一分,余色白黄,而瘦于玄府中,俗曰粉刺,解表已,玄府谓汗空也。痤,谓色赤,脂愤内蕴血脓,形小而大,如酸刺枣,或如按豆,此皆阳气内郁所为,待耎而攻之,大甚出之。”——总的病机为“阳气内郁”。
《肘后备急方》
“年少气充,面生皰疮”——指出本病好发于“年少”者之面部。
《刘涓子鬼遗方》
创制木兰膏,以之“敷疱上,日三”外用治疗痤疮。
《诸病源候论》
“面皰者,谓面上有风,热气生皰,头如米大,亦如谷大,白色者是也”——最早提出了“面皰”病名, 发病与“风”“热”有关。
《万病回春》
“肺风粉刺,上焦火热也”制粉刺方,枯矾 30克,生硫磺、白附子各 6克 组成,上药共为细末,唾液调匀备用。外用,敷粉刺,临晚上药,次早洗去。——指出该病病位在上焦,病性为热。
《外科正宗》
肺风、粉刺、酒渣鼻三名同种。粉刺属肺、酒渣鼻属脾,总皆血热郁滞不散所致,又有好饮者,胃中糟粕之味,熏蒸肺脏而成。经所谓有诸内、形诸外。……内服枇杷叶丸,黄芩清肺饮”——指出病位在肺,并提出内治法。
《外科启玄》
“肺风刺渣鼻疮,鼻乃肺之窍,肺气不清,受风而生,或冷水洗面,以致血热凝结于面所致,宜清肺消风活血药治之,外上搽药消之。” “妇女面生窠瘘作痒,名曰粉花疮。乃肺受风热或纹面感风。”——肺风粉刺乃血热或肺受风热凝结于面所致,治当以清肺消风活血为法,并提出外治法。
《外科大成》
“肺风粉刺肺经热,面鼻疙瘩赤肿痛,破出粉汁或结屑,枇杷颠倒自收功。”
“此证由肺经血热而成。每发于面鼻,起碎疙瘩,形如黍屑,色赤肿痛,破出白粉汁。日久皆成白屑,形如黍米白屑。宜内服枇杷清肺饮,外用颠倒散,缓缓自收功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