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藏象的主要特点
中医对人体的观察和认识,除割腹所见、尸体解剖外,大多是在不破坏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前提下进行的,把人置于自然时空中,通过对活体整体、动态的观察,从整体上探索人体生命活动的规律,并经过病理或临床疗效的反证或反推,因而客观地认识到人与自然、生理与神志、物质与功能、各脏腑之间等多种复杂的联系。从活体、整体和系统联系中获得的生理、病理信息,形成了对脏腑的独特认识体系。
藏象学说的主要特点是五脏功能系统观和五脏阴阳时空观,是中医学整体观念的重要内容。
二、五脏功能系统观
五脏功能系统观是以五脏代表五个生理功能系统,如心系统(心-小肠-脉-舌-面-汗),肺系统(肺-大肠-皮-鼻-毛-涕),脾系统(脾-胃-肉-口-唇-涎),肝系统(肝-胆-筋-目-爪-泪),肾系统(肾-膀胱-骨髓-耳及二阴-发-唾)。五脏生理功能系统的脏腑、形体、官窍之间通过经络相互沟通联络,功能上相互配合,病理上相互影响。同时,五脏功能系统并非彼此孤立,而是密切联系,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以维持整体功能的协调平衡。
更为重要的是,五脏所藏的精气血液是意识、思维、情志等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故五脏对人的意识、思维、情志等神志活动具有整体调节作用,即“五神脏”。如《素问·宣明五气》将人的意识、思维活动分属五脏,而有“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之说。
情志活动也分别由五脏所司,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谓“心在志为喜”“肝在志为怒”“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五脏功能系统以五脏为代表,既是藏精之“形脏”,又是藏神志“神脏”。
“形”与“神”是生命的两大构成部分。两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不可分离。这种形(身)神(心)相关的生命观,是五脏功能系统观的重要体现。
三、五脏阴阳的时空观
五脏阴阳时空观,是以五行学说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为指导,将自然界的时间(五时)空间(五方)及其相关的五气、五化、五色、五味等与五脏生理功能系统联系在一起,形成人与自然相参、相应的“天地人一体”系统。
《素问·宝命全形论》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与自然万物同源共生,遵循着共同的阴阳消长规律,在不同季节时令、不同地理环境,密切联系、相互影响。因此,藏象学说应用五行理论将自然界的五时、五方、五气、五化、五色、五味等与人体五脏生理功能系统相联系,构建天人相应地宏观整体调控模式。
《素问 ·金匮真言论》说:“五脏应四时、各有收受。”五脏的阴阳属性及气机升降浮沉与四时(或五时)之气的阴阳消长相互通应。如肝应春天升发之气,为阴中之少阳;心应夏季火热之气,为阳中之太阳;脾应长夏生化之气,为至阴之类;肺应秋季收敛之气,为阳中之少阴;肾应冬季闭藏之气,为阴中之太阴。据此提出顺应四时之气以养五脏等养生原则。五脏之气在不同季节可呈现旺衰变化,如春季多见眩晕、风疹、中风等肝系疾病,夏季多见胸痹心痛等心系疾病,长夏多见腹痛腹泻等脾系疾病,秋季多见咳嗽喘息等肺系疾病,冬季多见寒痹骨痛等肾系疾病。故治疗用药应顺应四时,春季应利于肝气疏泄,冬季宜利于肾精闭藏。
藏象学说将东、西、南、北、中五方与五脏相比类,如东方属木,主升发,与肝气相通应等。地域不同,气候、水土、饮食、居处以及生活习惯等有异,往往使人体脏腑强弱不同,体质各异,发病倾向也有一定区别。
四、脏腑分类及各自的特点
藏象学说依据形态结构与生理功能特点,将内脏分为脏、腑和奇恒之腑三类。脏有五,即心、肺、脾、肝、肾,合称五脏(在经络学说中,心包络亦作为脏,故又称“六脏”)。腑有六,即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合称六腑。奇恒之腑亦有六,即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五脏内部组织相对充实,共同生理功能是化生和贮藏精气;六腑多呈中空的囊状或管腔形态,共同生理功能是受盛和传化水谷。如《素问·五脏别论》说:“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简明概括了五脏、六腑各自的生理特点与主要区别。所谓“满而不实”是强调五脏精气宜充满;所谓“实而不满”是指六腑水谷宜充实而虚实更替。正如王冰注云:“精气为满,水谷为实。五脏但藏精气,故满而不实;六腑则不藏精气,但受水谷,故实而不满也。”
奇恒之腑功能上贮藏精气与五脏相似,形态上中空有腔与六腑相类,似脏非脏,似腑非腑,故以“奇恒之腑”名之。《素问·五藏别论》说:“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地之所生也,皆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泻,名曰奇恒之府。”
五脏六腑的生理特点,对临床辩证论治有重要指导意义。一般来说,病机上“脏病多虚”“腑病多实”;治疗上“五脏宜补”“六腑宜泻”,还可根据脏腑表里关系进行调整,“脏实者泻其腑,腑虚者补其脏”。
责任编辑:曦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