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摘要】
1、肺主通调水道
“通调”,即疏通调畅;“水道”,即水液运行的通道。相当于现代医学所讲的水液代谢。
古人说:“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
意思是:饮入的水液,从胃入脾,由脾吸收后向上转运到肺,通过肺气的布散作用而输送至全身,使五脏六腑、五官九窍、四肢百骸得到水液的滋养而发挥各自的功能。
具体来说,一方面通过肺气的宣发,使津液外达全身肌肤而为汗;另一方面通过肺气的肃降,使津液下输至肾和膀胱而为尿。
肺气对津液的上下内外输布作用,就是通调水道。
在五脏之中,肺的位置最高,故古人又称“肺者脏之盖也”、“肺为华盖”(华盖:帝王车驾的伞形顶盖;古方中有“华盖散”,就是一首治咳嗽的方剂),是“水之上源”。
所以肺通调水道的总趋势是向外向下的,在体内的水液代谢过程中,肺脏起着使在上之水能够外达下行的重要作用。
实际上,通调水道是肺宣发、肃降的一个具体作用,总属肺主气(调整全身气机)的范围,应从气与津液的关系去理解。
如急性肾炎,主要症状为突然面目肢体浮肿,小便不利。发病前大多有上呼吸道感染的病史,所以中医认为早期病不在肾而在肺,是外邪干扰了肺的通调水道功能,相应的,治疗也要用能宣肺气的麻黄(利尿加之汗出,水肿自然消退)。古人用“提壶揭盖”来比喻这种治水肿方法,就好比壶盖上必须有一个小洞,水才能从壶嘴流出来的道理,二者是相通的。
实际上,通调水道是肺宣发、肃降的一个具体作用,总属肺主气(调整全身气机)的范围,应从气与津液的关系去理解。
2、肺朝百脉
肺朝百脉,指全身血液均通过全身的血脉而聚会于肺,再经过肺的呼吸功能进行气体交换,然后再通过百脉输布到全身。肺与周身百脉和血液有密切关系。此作用后世称为“助心行血”。肺主一身之气,调节全身之气机,而血液的正常运行,亦赖于肺的敷布和调节,故有“血非气不运”之说。
首先,“肺朝百脉”体现了气血之间的关系。肺主气,其意有二:第一,肺司呼吸,吸入之清气与水谷之精微,于胸中化为宗气,助心而行血;第二,肺主一身之气,肺气足则一身之气盛,气盛则血脉畅通,环周不休,百脉通利。
其次, “肺朝百脉”体现了心肺之间的关系。肺主气,心主血脉,这两者具有十分密切的联系。一者,肺气有助心行血的功能,肺吸入之清气与水谷之精微,在胸中化为宗气,宗气贯心脉而行血,循咽而行呼吸,胸中为心肺之所居,可见宗气是联系心肺生理功能的重要因素,也是肺朝百脉的基础。二者,血的生成与心肺密切相关,水谷之精微在中焦化生营气,入上焦注肺脉,与肺吸入之自然界轻清之气结合,奉心化赤而为血。另外, “神者,血气也”,心藏神的功能正常有赖于气血的充盛。
因此,“肺朝百脉”表明了肺与血之间存在着直接联系,肺脏功能正常与否可以对血脉产生相应的影响,肺气和则百脉通利,气血流畅;肺气病则血脉不利,甚则为病。
责任编辑:曦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