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摘要】
一、疾病概念
口周皮炎、唇炎是发生于口周皮肤、唇黏膜的亚急性或慢性炎症。发生在口角,称口角炎。
口周皮炎
主要症状表现为:口周围散在小红丘疹,或红斑、脱屑,严重时有渗液、结痂;或起病缓慢,口周皮肤干燥、脱屑,淡红斑,甚至出现放射状裂纹。自觉发干、瘙痒。
唇炎
包括接触性唇炎、肉芽肿性唇炎、光线性唇炎等。中医为唇风,又称驴唇风、唇燥裂、唇疮。以口唇红肿疼痛,或瘙痒、干裂、脱屑、甚至糜烂为特征。
二、病因病机
1、寒冷干燥、日光暴晒;
2、食物、烟、酒刺激;
3、化妆品、口红接触过敏;
4、舔唇咬唇、唾液刺激;
5、有研究显示为食品、口腔清洁产品中的添加剂、芳香剂可引起超敏反应。
三、中医认识
公元 610 年,隋 · 巢元方《诸病源候论 · 唇疮候》:“ 脾与胃合。足阳明之经,胃之脉也,其经起于鼻,环于唇,其支脉入络于脾。脾胃有热,气发于唇,则唇生疮。”
中医认为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口周为足阳明胃经循行之处,故口周皮炎、唇炎的发生多与脾胃功能失调有关。
1、饮食不节,过食辛辣炙烤,伤及脾胃,脾失健运,中焦蕴湿生热,湿热循经上蒸于口周唇部而发病。
2、阳明胃经内热,外受风邪、或洗涤用品、化妆品刺激,胃热风热相搏,热盛伤阴化燥,口周皮肤和唇黏膜失养而致病。
四、辨证论治
1、脾胃湿热证
证候:口周或口唇潮红、水肿、结痂、脱屑,甚则渗液,伴口苦口臭,脘腹胀满,大便臭秽,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除湿,调和脾胃。
方药:方选《医宗金鉴》芩连平胃散、《小儿药证直诀》
泻黄散加减:
黄芩10克、黄连5克、苍术10克、厚朴6克、陈皮10克、生甘草6克、防风10克、藿香10克。
皮损色红加丹皮、赤芍清热凉血;水肿、渗出加茵陈、马齿苋、滑石清利湿热;脱屑瘙痒加白鲜皮祛风燥湿止痒。
警告:本方剂仅供中医爱好者学习和探讨之用;因中草药熬制和禁忌等因素,如果私用此方剂,详情请咨询当地中医师。
外治:外用《医宗金鉴》黄连膏方:
黄连9克、当归尾15克、黄柏9克、生地30克、姜黄9克
制法:用香油360克,将药煠枯,捞去滓;下黄蜡120克溶化尽, 用夏布将油滤净, 倾入瓷碗内,以柳枝不时搅之,候凝为度。
功效:清热解毒,消肿止痒。
用于口周皮炎、唇炎红肿、脱屑,无渗出者。每日3次,饭后用温水清洁局部,再用洗净的手指涂搽 。
若局部红肿有渗出,先用马齿苋60克,黄柏20克,水煎,药液放凉,湿敷患处,再涂黄连膏加氧化锌软膏(1:1混合)。
警告:本方剂仅供中医爱好者学习和探讨之用;因中草药熬制和禁忌等因素,如果私用此方剂,详情请咨询当地中医师。
2、胃热风燥证
证候:口周红斑丘疹,口唇干燥脱屑,甚则皲裂,有干痒或干疼、灼热等不适感,伴口干欲饮,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苔薄,脉细数。
治法:清阳明胃热,润燥消风,
方药:方选《脾胃论》清胃散、《景岳全书》玉女煎化裁 :
升麻10克 、黄连5克、 当归10克、 生地15克、 丹皮10克、生石膏30克(先煎)、知母10克、 麦冬10克、川牛膝10克。
警告:本方剂仅供中医爱好者学习和探讨之用;因中草药熬制和禁忌等因素,如果私用此方剂,详情请咨询当地中医师。
外治:外用《外科正宗》润肌膏:
当归15克、 紫草3克、麻油120克、黄腊15克
制法:上三味,同熬药枯,滤清,将油再熬,加黄蜡15克化尽,倾入碗内,顿冷。
功效:用于慢性口周皮炎、唇炎,干燥脱屑皲裂者,每日3次。饭后清水擦净口周口唇,涂搽药膏。日晒加重者,外出涂氧化锌软膏。
警告:本方剂仅供中医爱好者学习和探讨之用;因中草药熬制和禁忌等因素,如果私用此方剂,详情请咨询当地中医师。
五、调养护理
1、饮食清淡,多食新鲜蔬菜水果;少吃刺激性食物,忌食口香糖。
2、吃饭时用勺直接把食物送进口腔,避免菜汁刺激口唇。饭后及时擦净口周口唇,涂搽药膏,或涂紫草唇膏。
3、避免日光暴晒。
4、纠正舔唇、咬唇、撕皮的坏习惯,舌舔会越舔越干。若口唇干燥,可涂搽紫草植物唇膏,或用茶籽油、橄榄油润唇。
5、发病期间停用洗涤用品、化妆品,治愈后选择植物口红,如紫草口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