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摘要】
肺的系统联系
1、肺藏魄
“魄”为与生俱来的、本能的感觉和动作。“肺藏魄”,源于《素问·宣明五气》,明确“魄”分属于肺。《灵枢·本神》曰:“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类经,藏象类》说:“魄之为用,能动能作,痛痒由之而觉也。”如新生儿的啼哭、吮吸以及四肢运动、耳听、目视、肌肤的触觉、冷热痛痒等感知觉等,皆属于魄的作用表现。魄藏于气,由肺所主,肺与魄关系密切。肺气充盛,则体魄健壮;肺气虚弱,则言语无力,做事缺乏魄力,治疗当补精益气,使肺气充盛,以恢复健康的体魄和充沛的精力。
2、肺在志为忧(悲)
忧、悲由肺气化生而成。《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在脏为肺…在志为忧。”悲和忧虽有不同,但对人体生理活动的影响却大致相同,故忧和悲同属肺志。悲忧皆为人体正常的情绪变化或情感反映,但悲忧过度,则可损伤肺气,出现呼吸气短等现象。如《素问·举痛论》说:“悲则气消。”反之,肺气虚衰或肺气宣降失调,机体对外来刺激耐受能力下降,也易于产生悲忧的情绪变化。
3、肺在体合皮,其华在毛
皮毛为一身之表,具有防御外邪,调节津液代谢与体温,以及辅助呼吸的作用。毛附于皮,故常“皮毛”合称。肺与皮毛之间存在着相互为用关系,故称“肺合皮毛”。
肺对皮毛的作用主要有二:一是肺气宣发,将卫气外输于皮毛,以发挥其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及防御外邪的作用;二是将水谷精微和津液外输于皮毛,以发挥其濡养、滋润的作用。若肺气、肺津亏虚,既可致卫表不固而见自汗或易罹感冒,又可因皮毛失养而见枯槁不泽。
皮毛对肺的作用也主要有二:一是皮毛宣散肺气,以调节呼吸。《内经》把汗孔称作“玄府”,又叫“气门”,汗孔不仅是排泄汗液之门户,而且是随着肺气宣发肃降进行体内外气体交换的场所。二是皮毛受邪,可内舍于肺。如寒邪客表,卫气被遏,可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脉紧等症;若伴有咳喘等症,则表示病邪已伤及肺脏。故治疗外感表证时,解表与宣肺常同时并用。
4、肺在窍为鼻,喉为肺之门户
肺主呼吸,而鼻是呼吸的通道,为呼吸道的最上端,肺通过鼻与自然界相贯通,肺之经脉与鼻相连,肺的生理和病理状况,可由鼻反映出来,故称“肺开窍于鼻”。鼻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通气和主嗅觉。鼻的通气和嗅觉功能,均依赖肺津的滋养和肺气的宣发运动。肺津充足,肺气宣畅,鼻窍得养而通利,嗅觉灵敏;肺津亏虚,肺失宣发,则鼻窍失润而干燥,或鼻塞不通,嗅觉迟钝。故曰:“鼻者,肺之官也”(《灵枢·五阅五使》);“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臭香矣”(《灵枢·脉度》)。临床治疗鼻干生疮、嗅觉失常,多用滋养肺津以润燥之法;治疗鼻塞流涕、嗅觉失常,多用辛散宣肺之法。
肺主呼吸,喉为呼吸之门户,手太阴肺经上循咽喉而行,加强了肺与咽喉的联系。喉的通气与发音有赖于肺津的滋养与肺气的推动。肺津充足,喉得滋养,或肺气充沛,宣降协调,则呼吸通畅,声音洪亮。若各种内伤或过用,耗损肺津、肺气,以致喉失滋养或推动,发音失常,出现声音嘶哑、低微,称为“金破不鸣”,治以津气双补;若外邪袭肺,导致肺气宣降失常,壅滞不畅,出现咽喉不利,声音嘶哑、重浊,甚或失音,称为“金实不鸣”,治以宣肺祛邪。
5、肺在液为涕
涕,即鼻涕,为鼻窍的分泌液,有润泽鼻窍、防御外邪、利于呼吸的作用。鼻涕由肺津所化,并有赖于肺气的宣发。《素问·宣明五气篇》有“五脏化液…肺为涕”之说。
肺津、肺气充足,则鼻涕润泽鼻窍而不外流。若外邪袭肺,涕分泌的多少、性状就会发生变化。如寒邪袭肺,肺气失宣,肺津不化,可见鼻流清涕;风热犯肺,热伤肺津,可见鼻流黄涕;风燥犯肺,伤及肺津,可见鼻干而痛。
6、肺应秋
秋季,暑去而凉生,草木皆凋,属阳中之阴的少阴;人体之肺气清肃下降,同气相求,应秋而旺。秋季也多见肺系病变。故说肺与秋季相通应。时至秋日,人体气血运行也随“秋收”之气而内敛,并逐渐向“冬藏”过渡。
治疗肺病时,秋季不宜过于发散,而应顺其敛降之性。此外,秋季气候多清凉干燥,而肺为清虚之脏,喜润恶燥,故秋季易见肺燥之证,临床常见干咳无痰、口鼻干燥、皮肤干裂等症。
责任编辑:曦老师
技术支持:索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