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摘要】
一、脾的生理特性
脾在身体的解剖位置
位于中焦,膈下,胃的左边,脾与胃以膜相连。
脾的形态结构
扁平弯曲,其色紫赤,附有散膏。
脾的表里关系
与胃相表里,足太阴脾经与足阳明胃经相互络属。
脾阴阳五行属性
阴中之至阴,五行属土。
1、脾气宜升:脾气以上升为主。脾气主升的生理作用表现为升清和升举内脏两个方面。
升清:指脾气的升动转输作用将胃肠道吸收的水谷精微和水液上输于心、肺等脏,通过心、肺的作用化生气血,以营养濡润全身。若脾气虚弱而不能升清,浊气亦不得下降,则上不得精气之滋养而见头目眩晕,精神疲惫,中有浊气停滞而见腹脘满闷,下有精气下流而见便溏、泄泻。
升举内脏:指脾气上升能起到维持内脏位置的相对稳定,防止下垂的作用。若脾气虚弱, 无力升举而下陷,则可导致某些内脏下垂,如胃下垂、肾下垂、子宫脱垂、脱肛等病症。
2、喜燥恶湿
“脾恶湿”是脾的基本生理特性,这是《内经》的共识(《灵枢·九针论》《素问·宣明五气》),并以此为据,指导临床组方用药,如“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素问·脏气法时论》)即是其例。
脾所“恶”之“湿”有两层意思:一是指外湿邪气。人体感染外湿邪气后极易损伤于脾,如“湿伤肉”(《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居处相湿,肌肉濡渍,痹而不仁,发为肉痿。故《下经》曰:肉痿者,得之湿也”(《素问·痹论》)即是其例。
二是脾失运化所形成的 “内湿”。“脾恶湿”是强调脾的水液运化的功能只能正常而不可失常,一旦失常就形成“内湿”。湿邪内停,必然导致脾胃气机升降枢纽的功能失常。还有“外湿”引动“内湿”。由于脾为阴土,主运化水湿,却又喜燥而恶湿,对湿邪有着特殊的易感性。水湿的湿邪易伤阳气,又有黏滞特性,所以湿邪侵袭人体,常先困脾,使脾阳不振,气化气机受损,运化水湿失司,从而导致水湿停聚,就是外湿引动内湿的机理。
“脾恶湿”的第二层意思是脾运化水液功能的另一种方式表达。 所谓运化水液,是指脾对消化饮食物中水液的吸收和输布作用。将胃肠输送来的水分上输至肺,在肺的宣降和肾的气化作用下,分别化为汗和尿排出体外。脾气健运,既能使体内各脏腑组织得到水液的充分滋润,又能防止多余水液在体内停滞,从而维持体内水液代谢的平衡。
如若脾失健运,则运化水液的作用减退,水液的吸收、输布障碍,必然导致水液停滞。若留滞的水液弥漫体内则生湿邪,水液凝聚体内则为痰饮,水液下注肠道则为泄泻,水液泛滥肌肤则为水肿。
这就是脾虚生湿、脾虚生痰、脾虚泄泻、脾虚水肿的机理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