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简体中文版
English
首页
膏药方
接骨
颈椎
腰部
腿部
感冒
祛风湿中药
骨质增生
各种膏药
陈氏骨科
透皮技术
颈肩腰腿痛
尿急
外用药酒
烧伤
止痛方剂
半身麻木
去痕
失眠膏药
实用方剂
ED
蒙医
王琦经验集
体质验方
专利技术
阴阳八卦
万年历
男科
早泄
阳痿
性欲低下
男子不孕
遗精
男生殖器
前列腺疾病
异常勃起
不射精症
包皮过长
隐睾阴茎
包茎
阴囊湿疹
阴茎感染
缩阳
尿长
增大
阳痿酒
阳痿早泄技巧
案例
专利方剂
骨科神经
骨折
骨癌
骨关节病
骨风湿病
遗传性骨病
骨股头坏死
骨质疏松
主治增生
肩周炎
关节积液
正骨药方
内科
感冒
肺炎
肝病
哮喘
癌症
糖尿病
肿瘤
胃病
消化
神经
心血管
皮肤性病
血液
内分泌
精神科
风湿呼
吸传染
咳嗽
肾病
盗汗
水肿
外科
创伤
感染
肿瘤
畸形
功能障碍
足部
腿部
腰部
颈部
头部
手部
肩部
富贵包
痹症
阴囊湿
痛风
冻伤
疼痛
妇科
孕前孕期
分娩产后
阴道疾病
子宫疾病
宫颈疾病
乳房疾病
盆腔疾病
卵巢疾病
月经疾病
不孕不育
月子
妇女肚子痛
内分泌失调
缩阴
痛经
头痛
儿科
脱水
黄疸
厌食
哮喘
便秘
肥胖症
感冒咳嗽
感冒发热
腹泻腹胀
甲状腺肿
呼吸异常
恶心呕吐
维生素D缺乏
推拿
口喉鼻眼耳
眼科
口腔
耳科
鼻科
喉科
肠胃泌尿
肠科
胃科
泌尿科
尿急
肝胆肛肠
肝病
胆病
肛肠疾病
便秘
肺
痔疮
呼吸皮肤
皮肤疾病
呼吸疾病
扁平疣
肿瘤
美容减肥
美容
减肥
脸上斑
减肥特方
心脑血管
高血压
高血脂
冠心病
心肌炎
动脉硬化
心律失常
心力衰竭
妊娠高血压
先天性心脏病
中耳炎
头痛
脑出血
脑囊虫病
中风
三高综合
糖尿病
心虚
三低
高尿酸
白血病
脑血栓
低血压
理疗保健
理疗
保健
四季保健
中药泡脚
药浴
艾灸
中医泡手
活血
刮痧拔罐
按摩
烧伤烫伤
阴阳两虚
挑羊毛丁
代茶饮
穴位埋线
中药封包
振腹疗法
中药熏蒸
八把半锁
穴敷疗法
雷火针
蒙玖秘灸
手足三针
香囊
滋补延寿
补气
补血
补肾
安神
健脑
健体
滋补
解酒
解排毒
健脾胃
抗衰老
治疗湿气
补阴
药酒
偏方秘方
内科治疗方
外科治疗方
妇科治疗方
男科治疗方
儿科治疗方
皮肤病治方
美容瘦身方
保健滋养方
延年益寿方
肿瘤治疗方
食疗药膳
肚脐贴敷
耳穴偏方
药茶偏方
痒
失眠
药贴
艾草被子
中医杂科
儿科
针灸学
中药学
失眠方
刺血放血
求子
白癜风
冻疮
中药解释
结节
湿疹
上热下寒
身体麻木
火针
打呼噜
正骨
眩晕
除湿
解毒方剂
健脑方剂
特色治疗
药酒食疗
喷剂
食疗
中医疗法
用药方法
三伏贴
五心烦热
无痛腹针
中成药
健忘
保健用药
中医常用药
多功能方剂
胆小怕事晕车
灌肠疗法
脱发
杵针疗法
性病
在线预约
十二经络病证及病机分析
十二经用药
三焦用药
急救方法
中医诊断
肾阳虚和肾阴虚
气血双补
阴经药
舌诊
脉诊
抑郁症
面诊
特色诊断
指甲诊断
刘渡舟
辩证
各类疾病
八卦象数疗法
《中药学》教材目录
四物汤证方及加减法大全
艾灸药粉
黄芪桂枝五物汤
男科专治
附睾炎
龟头炎
前列腺炎
阳痿早泄
割包皮
阴囊湿疹
肾虚肾亏
性功能障碍
男科治疗
男科疾病
通知公告:
荨麻疹 各种扭伤 甲亢、哮喘断根方 手足皲裂 、迎风流泪方 呃逆 痔疮秘方 、阑尾炎 牛皮癣
2025-03-22
荨麻疹 各种扭伤 甲亢、哮喘断根方 手足皲裂 、迎风流泪方 呃逆 痔疮秘方 、阑尾炎 牛皮癣
2025-03-22
张仲景久战不泄祖传中药秘方 阳痿早泄
2025-03-22
抑郁症
2025-03-20
抑郁症
2025-03-20
通知公告
自测表
宣传资料
特种治疗方法
药香
特色疗法
老人老病用老招
代茶饮
协定处方
叶子功效
高金国方剂
中药
西药
代茶饮
真正方剂
全身验方
中医专用方剂
全息汤
客户方剂
阴阳八卦
当前位置:
首页
>>
通知公告
>>
宣传资料
>>
查看详情
宣传资料
李氏全息汤 组方解析 与 部分加减 介绍(续)
来源:
中医中药养生网
日期:
2019-02-15 13:36:39
点击:
70
属于:
宣传资料
50
.阴痒。
不论何种疾病引起,也不分湿热、肾虚等,
一般予
李氏全息汤
基础方
合李氏止痒汤(荆芥,僵蚕,白蒺藜,苦参,蝉衣,防风,当归,丹参,雷公藤各
10
克
地肤子,白鲜皮各
20
克)。其余按症加减。
51
.盆腔炎。
不论何种疾病引起,也不分寒热虚实等,
一般以
李氏全息汤
基础方加桃仁,赤芍各
10
克,
红藤,败酱草(
15-30
克);
宫颈糜烂,加地肤子,白鲜皮
,
白芷,防风(
10-20
克),其他随症加减。
52
.小儿发热。
不论何种疾病引起,也不分寒热虚实等,
一般予
李氏全息汤
基础方,剂量约为成人的
1/3
~
1/2(
下同
)
,
个别高热脉洪面赤口渴者加石膏
6
~
12g
,知母
3
~
6g
。
骨蒸潮热重加牡丹皮,严重加地骨皮。其余按症加减。
53
.小儿哮喘。
不分冷哮、热哮,肾虚等,
一般予
李氏全息汤
基础方合定喘汤
(
麻黄、桑白皮、白果、苏子、黄芩、款冬花各
4
~
6g)
,
多汗或不安者加龙骨、牡蛎各
5
~
10g
;
发热而喘者合麻杏石甘汤
(
石膏
6
~
12g
,麻黄
3
~
6g)
,
喘甚者合苏葶丸
(
苏子、葶苈子各
3
~
6g)
。其余按症加减。
54
.睡中磨牙。
不论何种疾病引起,
一般
李氏全息汤
基础方重加龙骨牡蛎(
30-40
克)治疗
55.
小儿疳积。
指形体瘦弱、毛发干枯、头大颈细、腹胀肚大、大便不调或时发热等症状。不分寒热虚实等,
一般予
李氏全息汤
基础方加
鸡内金
治疗。食欲不振加焦三仙。其余按症加减。
56
.小儿尿频。
不论何种疾病引起,也不分膀胱湿热、脾肺气虚、肾气不固等,
一般予
李氏全息汤
基础方加当归、车前子各
4
~
6g
,
严重者合缩泉丸(山药,益智仁,乌药)加桑螵蛸;
气虚乏力
,排尿无力加黄芪(黄芪建中汤意);
排尿不利严重加川牛膝,益母草,泽兰,泽泻;
心烦不安者加龙骨、牡蛎各
6
~
8g
。其余按症加减。
57
.小儿遗尿。
不分肾阳虚、肾阴虚、脾肺气虚、肝经湿热等,
一般予
李氏全息汤
基础方加石菖蒲
6
~
8g
,麻黄
5-7g
;
严重者合闭泉丸
(
益智仁、白蔹、山栀各
6
~
8g)
。其余按症加减。
58
.小儿夜啼。
不论何种疾病引起,也不分肺经风寒、心经积热、心虚禀弱、受惊恐惧、伤食积滞等,
一般予
李氏全息汤
基础方加龙骨、牡蛎各
5
~
6g
,
不眠者再加酸枣仁
4
~
6g
,知母、川芎各
3
~
5g(
酸枣仁汤意
)
。其余按症加减。
59
.咽痛。
不论何种疾病引起,也不分风寒、风热、湿热、郁火、阴虚等,
一般予
李氏全息汤
基础方加桔梗
10
~
12g
,
急性肿痛者再加银花
12
~
15g
,连翘
10
~
12g
,薄荷
10g
;
慢性者合养阴清肺汤
(
玄参、麦冬、贝母、薄荷各
10g)
。其余按症加减。
60
.咽喉梗阻。
不论何种疾病引起,也不分气滞、痰阻、阴虚等,
一般予
李氏全息汤
基础方合李氏消瘤汤加苏叶
,
生姜
(
半夏厚朴汤意);
严重者加石菖蒲,郁金;
兼咽干者加
麦冬,玄参;
咽喉充血红肿,加白芍易为赤芍,加金银花;
两种症状同时存在,两方同时加入。其余按症加减。
61
.声音嘶哑。
不论何种疾病引起,也不分寒热虚实等,
一般予
李氏全息汤
基础方重加蝉衣
20-30
克治疗,
咽干口渴加
麦冬,玄参各
10
克;
喘者加麻黄,
有热者重加生地
或加石膏,
咽喉肿痛者重加生地
或加桔梗,银花,连翘各
10-15
克。其余按症加减。
62
.牙痛。
不论何种疾病引起,也不分风寒、风热、胃火、虚火等,
一般予
李氏全息汤
基础方加升麻,当归,黄连,细辛
10-15
克(清胃散意,当归四逆汤意)。
痛处烧灼明显者加石膏
20-100
克,其余按症加减。
63
.口腔溃疡。
不论何种疾病引起,也不分寒热虚实等,
一般以
李氏全息汤
基础方加减治疗;
急性者合口疮立验汤(石膏、麦冬、知母、栀子、黄连、大黄、绿豆衣、锡类散
(
或青黛
)
);
慢性者
(桂枝
易为
肉桂
4
克
生地加量至
30
克),再加熟地,龙骨,牡蛎各
30
克
怀牛膝
15
克
附子
5
克(导龙入海汤意),
其余按症加减。
也可用生绿豆或黑芝麻生嚼
15
分钟,必要时结合外用治疗。
64.
鼻炎。
不论何种疾病引起,也不分寒热虚实等,
一般以
李氏全息汤
基础方
加
桔梗,玄参治疗
(
玄参桔梗汤意
)
;
鼻塞多涕者加
生姜,苍耳子,辛夷;
鼻塞
浊涕粘黄者
加五味子,石膏,生姜(各
10
克);
鼻孔发热生疮者
加五味子,贝母,黄芩;
鼻塞声重,语言不清者
加泽泻,苏叶。其他随症加减。
过敏性鼻炎
再加乌梅,防风,柯子各
10-15
克
黄芪
20-30
克;
小儿多涕症
加羌活,独活,防风,黄连,生姜,大枣各
10
克
黄芪,党参各
20
克
65
.痔疮。
不论何种疾病引起,也不分寒热虚实等,
一般以
李氏全息汤
基础方加
赤石脂,干姜,升麻
治疗;
肛门灼热加黄连,便燥加阿胶。其他随症加减。
66
.皮肤瘙痒。
不论何种疾病引起,也不分寒热虚实等,
一般以
李氏全息汤
基础方加减治疗,
轻者加地肤子,白鲜皮各
20
克治疗;
严重者合李芳祥自拟止痒汤(荆芥,僵蚕,白蒺藜,苦参,蝉衣,防风,当归,丹参,雷公藤各
10
克
地肤子,白鲜皮各
20
克)
67
.耳鸣耳聋。
不论何种疾病引起,不分寒热虚实等,
一般予
李氏全息汤
基础方加龙骨、牡蛎,
严重者再加石菖蒲,响铃草
,
磁石(耳聋左慈丸意)。
日久加山药,山萸,泽泻(六味地黄丸意)治疗。
头胀,心慌心烦,失眠多梦等加龙骨牡蛎各
20
克;
头晕加
天麻
10-15
克。
其余按症加减。
68
.高血压。
不论何种疾病引起,也不分寒热虚实,原发性继发性等,
一律以
李氏全息汤
基础方(去甘草)合用李氏降压汤(石决明,龙骨,牡蛎各
20-30
克
葛根,菊花,当归,川芎,黄芩,杜仲,怀牛膝,决明子,夏枯草,天麻各
15
克
钩藤
10
克)。
内热甚,苔黄腻,合黄连解毒汤(黄芩,黄连,黄柏,栀子)。其余随症加减。
69
.色斑。
不论何种疾病引起,也不分寒热虚实等,
均以
李氏全息汤
基础方加减治疗;
雀斑
加(生地加量至
20
克),丹参,浮萍,鸡血藤各
30
克
连翘
15
克
,红花,川芎,荆芥穗各
10
克
黄褐斑
加
熟地,山药,山萸,白芷,白鲜皮,黄柏,当归,川芎,白蒺藜各
15
克
70
.扁平疣。
一般予
李氏全息汤
基础方合复方马齿苋合剂
(
马齿苋
60
克,蜂房
9
克,大青叶
15
克,生苡仁
30
克
)
或李氏消瘤汤。其他随症加减。
71
.产后缺乳。
一般予
李氏全息汤
基础方加
肉豆蔻
6
克
通草,漏芦,穿山甲,核桃,黑芝麻,当归各
10
克
王不留,路路通,黄芪各
30
克;
乳房干瘪
加猪蹄。其他随症加减。
72
.糖尿病。
一般予
李氏全息汤
基础方(生地加量至
50
克
桂枝易为肉桂
3
克)
再加
蚕茧
50
克
黄芪,僵蚕,丹参,仙鹤草
20
克
黄连
10
克
73
.脱发。
一般予
李氏全息汤
基础方(白芍,茯苓,生地加量至
15
克)
再加
熟地
15
克,当归,桃仁,夏枯草,红花,侧柏叶,黑芝麻,枸杞各
10
克,
桔梗
6
克。
其他随症加减。
74
.白发。
一般予
李氏全息汤
基础方(茯苓,生地,何首乌加量至
15-20
克)加女贞子,旱莲草(二至丸意),补骨脂(青娥丸意),怀牛膝(二灵丹意),枸杞,菟丝子(七宝美鬓丹意),黑芝麻,黑豆各
10-18
克。其他随症加减。
75
.中风后遗症。
一般予
李氏全息汤
基础方(白芍易为赤芍),
黄芪
120
克,
当归,地龙,川芎,红花,桃仁各
10
克(补阳还五汤意)
,僵蚕,附子,没药各
10
克
蜈蚣
2-3
条
(僵蚕丸意)
。
其他随症加减。
76
.打鼾(打呼噜)。
一般予
李氏全息汤
基础方加玄参,贝母,牡蛎,夏枯草(李氏消瘤汤意),
桔梗,花椒,当归,五味子,防风各
10-15
克
。
其他随症加减。
77.
痛风。
一般予
李氏全息汤
基础方加土茯苓
100
克
五加皮
50
克
萆薢
40
克
车前草,板蓝根,威灵仙各
30
克
泽泻,泽兰,细辛,当归各
10-15
克。
其他随症加减。
78.
强直性脊柱炎。
一般予
李氏全息汤
基础方加减治疗;
急性期加乌头汤
或
附子,防风,麻黄,知母(桂枝芍药知母汤意),细辛,当归各
15
克(当归四逆汤意),加雷公藤
10-15
克(配伍甘草解其毒性)。
慢性期合独活寄生汤(独活,桑寄生,杜仲,牛膝,秦艽,肉桂,防风,人参,川芎,当归,细辛
10-20
克(当归四逆汤意))加雷公藤
10-15
克(配伍甘草解其毒性)。
其他随症加减。
79
.白细胞减少(含粒细胞降低)。
不论何种疾病引起,也不分寒热虚实等,
一律以
李氏全息汤
基础方合李氏升白汤(黄连,升麻,当归,(清胃散意)黄芪(黄芪当归补血汤意),党参(补中益气汤意),补骨脂,五味子(生脉饮意),防风(玉屏风散意),枸杞子,黄精,鸡血藤各
10-15
克。其他随症加减。
80
.泪囊炎。
不论何种疾病引起,也不分寒热虚实等,
一律以
李氏全息汤
基础方加白酒或黄酒,全蝎
18
克(研末分
2
次服用);
眼睛发痒加白鲜皮,地肤子,蝉衣各
10-15
克。
81
.角膜混浊。
不论何种疾病引起,也不分寒热虚实等,
一律以
李氏全息汤
基础方加蝉衣
30
克
水蛭
6
克。
眼胀痛加牡蛎
20
克,夏枯草
10
克;
羞明畏光加夏枯草,细辛各
10
克。
82
.痤疮(粉刺,青春痘)。
不论何种疾病引起,也不分寒热虚实等,
一律以
李氏全息汤
基础方合导龙入海汤加
连翘,当归,黄芩,黄柏,桑白皮,枇杷叶各
10
克
三跋
系统疗法是辨证施治的继承和发展书中曾提到辨证施治的局限与不足,在各论中介绍各种疾病的治疗时,也把传统辨证施治和系统疗法对应并列。有的读者来信说,系统疗法执简驭繁,疗效可靠,可以取代辨证施治。系统疗法与辨证施治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呢?先说辨证施治。撇开辞书和教材的定义,辨证就是分析疾病,施治就是治疗疾病。中医分析和治疗疾病,必然应用中医理论和方法,故又称辨证论治。宽泛地说:应用中医理论和方法来分析治疗疾病,皆可称为辨证施治。把辨证施治概念化、模式化,不利于中医的普及推广和发展。辨证施治是随着中医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不是固定不变的。自从张仲景创立了六经辨证,历代都有发展。至明清时代出现的八纲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其中有些论著并不以辨证施治标榜。后人均将其纳入辨证施治系统。
例如《医林改错》,认为以前的理论方法都是错的,凡病皆有瘀血,应活血化瘀,自创了一系列活血化瘀方剂。其言论虽偏激,但验之临床,用之得当确有良效。近代人已把其理论和方法纳入辨证施治系统。现在,辨证施治内容没有重大发展,形式却逐步固定下来,笔者称这种形式为分型辨治。即把某一疾病,根据其临床主要表现,分成若干类型,符合某型,即按该型遣方用药。
这种形式,可综合应用前人的理论、方法、经验,但本身没有独立完整的理论支撑。其条块分割的方式方法,不易全面准确地反应疾病各种错综复杂的表现之间内在联系,因而临床中,有时不能准确决断,或以偏概全,或顾此失彼,使疗效大打折扣。拙著中提到的辨证施治的局限与不足,主要指这种分型辨治。
当然,分型辨治是现在中医普遍使用的方法,有其优点,不能全面否定,只是有待改进。笔者在临床经验的基础上,吸收前人各种辨证施治的营养,并尽力克服其局限与不足,创了疾病的整体观和中药系统疗法。总的看,其仍属辨证施治体系,是传统辨证施治的继承和发展。系统疗法是传统辨证施治的继承。可从两方面说明。第一,系统疗法是传统辨证施治孕育而成。方法简便,疗效好,由此逐步扩大治疗范围,融入众多方剂,不断总结,深入思考,形成了整体观和系统疗法。在其形成过程中仍时时处处应用传统辨证施治的理论和方法。
如少阴是关键,表证最基本的病理特征是风寒,上焦证最基本的病理特征是痰凝气滞,中焦证最基本的病理特征是湿困,下焦证最基本的病理特征是水停,血分证最基本的病理特征是血热血瘀,等等,这些重要命题的确立,无不借助前人的理论,当然需要透过复杂的表象,去伪存真,抓住问题的本质。小柴胡汤、桂枝汤,二陈汤,四逆汤等,更是前人创立现在仍普遍使用的方剂。第二,解决疾病的个性,还要应用传统辨证施治。
系统疗法既重视疾病的共性,也重视疾病的个性,即在调整整体功能的同时,对重点问题重点解决。如何分析和解决重点问题,是传统辨证施治的特点,是强项。系统疗法应吸收其经验并应用于临床,以提高疗效。
有人把系统疗法概括为
“
整体辨证
+
传统辨证
”
,我觉得基本是准确的。系统疗法是传统辨证施治的发展。也可从两方面说明。
第一,理论和方法的创新。拙著认为,各种不同的疾病都具有共同的整体性,其各部位各层次的病理特征基本是稳定的,因而可以通过调整整体功能并重点解决重点问题的方法来治疗疾病。实践证明,这种方法是可行的,且方法简单,易于掌握,易于操作,疗效好,副作用少。当然,它现在并不完美无缺,还要继续棎索。但与传统辨证施治不同的理论和方法的出现,必将开阔人们的视野,活跃人们的思想,丰富了治疗手段,对中医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第二,认识上的更新。八纲辨证的兴起,把表里、寒热、虚实、阴阳这些对立现象绝对对立起来,非此即彼,错杂者只是特例。整体观和系统疗法则认为这些现象是对立统一的,互相对立,又互相联系,共同存在,都是疾病表现的不同侧面。这就使认识得以拓展和深化,更符合辨证法。
另外,中医界一直流传的一些说法,如阴虚忌桂、酒家忌桂、血证忌桂、柴胡劫肝阴、燥湿伤阴、利水伤阴、胎前禁利小便等等,在系统疗法的实践中被突破,这必然使人从众多认识领域的禁锢中解脱出来。十八反一直是中医用药的禁区,根据临床需要,瓜蒌与附子同用,甘草与海藻同用,未见不良反应、疗效不错,这是否和系统疗法组方用药有关,有待研究证实。继承和发展,是学术得以延续和进步的必要条件。没有继承,空谈发展,将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水,空中楼阁;只谈继承,不思发展,墨守成规,固步自封,必将停滞不前,逐步被边缘化,最终走向衰亡。当前中医两种威胁同时存在,而以后一种更为严重。拙著为中医的继承和发展,作了初步探索,远不够成熟。希望同道将其作为阶梯,踏着它继续攀登
!
一,每一疾病可能出现不同症状,必须全面了解,不要忽略哪怕不太严重的症状。需要加减的,要一一按症加减,不需要加减的不要随意加减,以体现系统疗法的严密和完整,也是提高疗效的关键。
第二,同一种症状,可能出现在不同疾病中,除按症状加减外,有时还必须按疾病的性质加减。如右胁下痛,可见于胆囊炎、胆石症、肝炎、肝癌等。胆囊炎、肝炎按加减法,去大枣加牡蛎、青皮,其余则按症状加减。胆石症除按加减法加减外,还须加金钱草、海金沙等。肝癌除按加减法加减外,须加鳖甲、半枝莲、白花蛇舌草等。为使加减法不至过于复杂,这些按病加减用药,一般不列入上述加减法,治疗时可参阅各论中相关疾病。
第三,以上所列多为以内科、妇科为主的各种疾病可能共同出现的一些症状。外科、皮肤科、五官科等多有特有症状,为避免与各论重复,列入较少。可参阅各论中相关疾病。
第四,以上所列加减法为个人经验的积累,疗效确切,但不应视为固定不变的模式,随着实践的发展,其加减方法也必然随之变化。只要确有疗效,可不断探索,但不应破坏系统疗法的整体构架。
上一:
李氏全息汤 常见合用方药
下一:
李氏全息汤
相关文章
暂无信息
党建网站
省直单位
新闻媒体
友情链接
辽宁检督查网
吉林检督查网
广东检督查网
河北检督查网
广西上海检督查网
腾讯新闻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中国组织人事报
齐鲁先锋
烟台党建网
胶东在线
中国莱山
省人民政府
省委组织部
省委统战部
省编办
直属机关工委
省委党校
省政府常务会议
省委党史研究室
发展改革委
省教育厅
北京省委组织部
省宣传部
市政府
省人民法院
市人民法院
市委组织部
人民网
新华网
中国纪检监察报
中国新闻网
中国青年报
法制日报
检查日报
新华每日电讯
学习时报
人民论坛
上海评论
北京晚报
贵州晚报
南方周末
新浪新闻中心
搜狐新闻中心
中国政法晚报
新浪
搜狐
CCTV
中国财经新闻网
凤凰网
广西新闻
中国人民政府网
百度搜索
好搜
腾讯
网易新闻
天涯论坛
中国新闻门户
南方都市报
中国制造网
今日头条新闻
雅虎新闻
电子商务论坛
每日财经
首页
|
膏药方
|
ED
|
蒙医
|
王琦经验集
|
体质验方
|
专利技术
|
阴阳八卦
|
万年历
|
男科
|
专利方剂
|
骨科神经
|
内科
|
外科
|
妇科
|
头痛
|
儿科
|
口喉鼻眼耳
|
肠胃泌尿
|
肝胆肛肠
|
呼吸皮肤
|
肿瘤
|
美容减肥
|
心脑血管
|
理疗保健
|
滋补延寿
|
偏方秘方
|
中医杂科
|
药酒食疗
|
中医疗法
|
性病
|
在线预约
|
十二经络病证及病机分析
|
急救方法
|
中医诊断
|
刘渡舟
|
八卦象数疗法
|
《中药学》教材目录
|
四物汤证方及加减法大全
|
艾灸药粉
|
黄芪桂枝五物汤
|
男科专治
联系人:
龙哥
手机:
13847698978
邮件:
3055571763@qq.com
网址:
http://zy.gqbs.net
地址:
内蒙古赤峰市红山区农畜产业园区金宸领地公寓颈复康大药房
中医中药养生网
版权所有 2022-2027
ICP备888888888号
技术支持:
云梦吧网络
微信扫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