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讲解基础理论课程的时候,介绍过了李氏奇效医学的特点和李氏奇效汤的产生原理,其产生根源主要是全息体质论。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全息体质论的相关内容。
全息体质论 :
痰湿瘀血,肝郁肾虚;寒热虚实错杂,阴阳气血失衡。
常言道:“古方不治今病”。
主要是因为古方难于掌握和古今人体体质与生活环境的改变,造成古方今用疗效的差异。
有部分中医崇尚经方,经方者,即经典之方,诸如伤寒论之类,即尊为经典,临床应用不但药物不可变,药量也不能变,即为经典,动之则变。
例如治疗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的中风症,原方为:“桂枝3两,芍药3两,炙甘草2两,生姜3两,大枣12枚”。稍变其药,甚至其剂量都会改变方意和主治。如加量桂枝后,就变成了桂枝加桂汤,由治疗太阳中风之证,便变成了治疗下焦寒气上冲,致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胸之证了。正如《伤寒寻源》中说:“桂枝汤治太阳中风,乃两和营卫之圣药。今照原方加桂,便另立汤名,主治之病,迥然不同,可见先圣立方之严,即分两亦不可苟也”。如果桂枝汤加量芍药呢,就变成了桂枝加芍药汤了,也是从治疗太阳中风证,变成了治疗误下伤中,腹满时痛之证。又如“厚朴,大黄,枳实”三味,这三味是什么方子呢?此三药加芒硝,就是大承气汤,没有芒硝呢,可以称其为小承气汤。但如果方中厚朴药量最多,则称其为“厚朴三物汤”,若以大黄药量最多,则名其“厚朴大黄汤”。
如《金匮玉函经衍义》中说:凡仲景方,多一味,减一药,与分两之更重轻,则异其名,异其治,有如转丸者。若此三味,加芒硝则谓之大承气,治内热腹实满之甚;无芒硝,则谓之小承气,治内热之微甚;厚朴多,则谓之厚朴三物汤,治热痛而闭。今三味以大黄多,名厚朴大黄汤,而治实证。所以一些医生运用只用其药而剂量都与原方不符,主治又如何相同呢,所以更改了药物和剂量,还能主治其病则于理不通了,药物剂量均不能改变,方定即成铁律,所以是为经典,但当今有几人能完全适用于这样的经典之方呢?
古今的生活环境变了,人类的体质变了,有人说无论千变万变,五脏六腑不变,现代人不会因为时代变迁而多条胳膊少条腿,但常言道天人合一,古今的生活环境等各方面都在变,古人喝过冰镇啤酒吗?!吹过中央空调吗?!吃过转基因粮食吗?!吃过激素催起来的家禽吗?!吸入过PM2.5吗?!这些古今差异,当然会使古今人体的生理病理体质产生巨大的反差,《黄帝内经》中记载“女子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也就是女子二七一十四岁就来月经了,现代人有多少六七岁就来月经的?不可否认的是,古今人体生理病理确实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所以各个方面都会导致和影响着古方的疗效和使用。所以古方应用于今天的患者又需要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加减变化。但这种变化必须通过长时间的经验积累,方可应用自如。但世间能有几位可将其运用出神入化?等到效验具丰之时,人也早已经心虽有余而力且不足了,或者换句话说,等运用到天长日久之后,不是放弃了古方就是,灵活运用到没有了古方的影子了,就像我们前面说的经方的药物和剂量都不能变的,试看当今所谓的经方大师,药物和药量都加加减减,主治和药物都没有了原方的影子,又如何同书中的药证相符对应呢?加减变化的不定,导致疗效也不能随意掌控,临床应用,时效时不效,以致中医现状于此,实难超越。
包拯曰:“常格不破,大才难成”。在当代中医落寞之时,理应吾等重新审视思考。余常思:西医治病,可千人一方。中医治病,可百人百方。譬如感冒一病,西医药治以抗病毒或抗细菌,在酌加营养粘膜,增强防御能力的药物如维生素C等(前者可看做是祛邪,后者可视为扶正),若配比合法,病愈也在朝夕。中医治病,个体化意识强烈,又有各家之说,不但每人的处方多有不同,即使同一位患者而不同的医生诊治后所予处方都难以尽同,但病也能痊愈,疗效也很迅速(庸医除外)。西医讲究感冒为病毒或细菌感染所致,用药以杀灭病菌或抑制病菌为主,防止病菌繁殖而通过自身免疫将其清除干净,病乃痊愈。中医感冒,病因为风邪袭肺,即为邪,也为外界致病物质。中医治法称为解表散邪,主张和解,不必将病菌消灭,只要给其一条出路,叫其散去即可。然,根据西医的药理研究得出的结果却发现,中药内的药效物质,杀菌能力超强且不易形成耐药。尽管中医提倡不杀病菌,给其出路放生,但病菌实际上已经被杀死于无形之中,只是医者在自我欣慰矣。
马克思主义提出了世界是物质的唯物主义论。正如上述虽有中西医概念论点之不同,但实则大同小异,治病疗效还是在于对致病菌毒的消除。西医药的药理明确可鉴。中医药的药理研究也可参考。治病的根本物质仍是能对致病菌毒产生对抗作用的药效成分。所以我们秉着这样的物质论,摒弃一些不正确的理论的束缚,也汲取古今中医之精华,大胆实践,总结归纳现代人的生理病理规律,创立李氏奇效医学和李氏奇效汤等,临床用之,总有殊途同归,处处逢源之感,道路越走越宽,疗效有目共睹。
在李氏奇效医学里所倡导的“医学无国界”,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能治病就是可取的医学理论,在我们看来,中医源远流长,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医流派理论众多,马克思曾说:“在社会历史发展中,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所以单纯的崇古泥古是不正确的。
中医之所以产生了诸多流派,如有温补派,有寒凉派,有经方派,时方派,扶阳派,滋阴派,补土派,攻邪派等,我将其打个比方,这些所谓的“各家之说”其实都是“盲人摸象”。一个人摸到了鼻子,就认为这象这是这种形状的,另一个人摸到了尾巴,一个人摸到了腿,还有人摸到了身子等等,所以每个人的答案都几乎不同,但都是摸索的一只大象。这就是所谓的各家之说,也只是因为每个人观察摸索的角度位置不同而产生了不同的观念印象而已。他们都不是中医的全部,倘若我们把这些各家之说融合到一起,把不同人摸到象的不同位置拼凑到一起,就能知道整头大象的样子了,也就获得了中医的“全貌”了,所以这也是“全息”的意思,所以李氏奇效汤,也称为“李氏全息汤”,一定要“全”,这是我始终所追求的。总之,我们在理论和疗效上都要有其不衰和胜人之处,才能有我们的立足之地。
造成上述共同的全息体质的主要原因在于生活环境,饮食结构等各方面的改变,就其主要内容下面做一简短介绍:
1.起居:
古代没有电灯,人们都是与日共起居,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天人合一的日子,阴阳也相对平衡;现代拥有了电能和电器,电脑手机等,辐射危害暂且不说,就现在的“夜猫子”越来越多,晚睡成了现代人的习惯甚至是时尚。夜晚是阳入于阴而补充阴血的时刻,此时不眠便是在暗耗气血,血伤及阴,阴损及阳,导致阴阳失衡,体内气血阴阳俱紊乱,亚健康随之产生,各种生活方式病也接递而来。
2. 饮食(痰湿):
古代除了帝王、高官、财主,大部分人都是过着苦于温饱的日子,每天都需要劳作,换来钱财也就刚刚解决温饱而已,随着规律起居、劳作、饮食等,身体基本安康而少恙;现代人生活水平提高,经济可观,饮食充足,营养过剩,给脾胃增加很多负担,逐渐的脾气虚损,运化失职,痰湿内生,湿阻经络而百症丛生。
二是饮食物之不同,古代没有农药化肥,肥料均由动物粪便或发酵的柴草制成,捉虫采收均为人工,种子也为天然纯种;现代拥有了农药化肥,播种前刷上防虫农药,土地上要喷洒除草剂,苗出后继续使用各种各样的杀虫剂,催熟剂,结果后有可能还要使用着色剂,保鲜防腐剂,植物种子也多掺有转基因植物而混淆难辨;再拿动物来说,猪鸡鸭鱼蟹等要用激素增肥,再用瘦肉精将肥肉变为瘦肉,抗生素注射防止生病,促生长饲料,自然生长一年能出售的动物,3个月左右就能出炉上市,这些不同,无疑时刻影响着现代人类的身体健康。(部分内容略)
在现代这种大环境下,每个人都会或多或少的罹患疾病,这是现代人的体质,谁也难以逃避,慢慢的旧疾加新疾,新疾未平,又添一病,慢慢的,各种症型同时存在于体内,交织错杂,所以为什么古方不治今病?
经方用于古代人群,多是一个单纯的证型或简单的复合症型,现在不同了,症型多变,不易孤立分别,古老的中医理论已不能完全满足现代人的诊疗需求,所以中医慢慢不自主的遭到没落,李氏奇效医学及李氏奇效汤正是在这种条件下产生出来的,以现代人共同体质为出发点,再通过合理的加减,治疗现代各种疾病,疗效优良。
3.劳作(瘀血):
古代人必须每天劳作,挣钱养家过日子,合理的劳作有利于气血疏通,活动筋骨,增强体力。
现代人的工作有些简单的坐着就挣钱,有的虽然比较辛苦,但也是时累时闲,不规律的劳作,也会产生劳损性疾病,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卧伤气,久劳耗气,中医认为“生病起于过用”,只有劳逸结合,做到“形劳而不倦”,才能守住正气,维持体内脏腑阴阳气血之间的平衡。
举个现实的例子,我们经常听一些老人诉说建国时期的事情,那时候人们上午开会或上学,下午就干活争分,靠争分换粮票吃饭,国家最穷时,人们吃野草水藻,啃树皮,玉米棍,羊吃剩下的菜秧子都被人填入口来充饥,修路开河全部靠人力,到北京开会都要步行往来几百里地,但是那时老人们统一的结论都是 “那时人们健壮,力气大而患病者少,现代生活好了,人们得病也越来越多,力气小了,体质也差了”。
4. 寒热(错综复杂):
古代没有电风扇、空调、暖器,该热则热,该寒则寒,该出汗就出汗,该受寒就受寒,人体也能顺自然之气转换;夏日树下乘凉,采的自然风,冬月生个木炭火盆就最为高级了。
现代有了电风扇、暖器、空调,炎炎夏季,基本很少出汗,甚至在刚要出汗时就急忙吃喝冷饮,不但体内无法排泄湿邪,还增加了寒湿邪气的入侵,使热被寒郁,寒热错杂。
夏季无法宣泄,秋冬无法补藏,虽然身体无法吸收进补的东西,因为体内的能量垃圾太多,没有容纳进补药食的空间了,但是现代人盲目的跟从养生宣传,还要在体内硬塞硬补,使实者更实,虚者更虚,诸如现代像动脉硬化,心梗,脑梗,肿瘤等疾病都是这样由来的。再有“血得温则行,得寒则止”,空调的低温环境和其他寒冷因素不但使人体气血流动变慢产生瘀血,中医里讲“寒主痛”,在这种环境下还加重了各种疼痛性疾病的发生和加重。所以说时代变迁,古今人体质不变的观点是不正确的,也是不科学、不慎重的,所以古方不治今病也是情理之中的。
5.肾虚:
古代看来性事只是传递子嗣的一种方式,在养生上讲究保精节欲;现代随着西方性开放观念的传入,性事泛滥,肾精亏耗,肾气外泄,败精阻络,内蕴湿毒,郁而化热,造成盆腔生殖泌尿系统等各种炎症性疾病;
肾水不充,无以养肝(水不涵木),无以灭火(水火失济),导致心肝火旺,五脏阴虚,虚火上炎;肾气不足,又导致五脏阳气虚弱,内寒滋生;所以阴阳两虚是各种慢性病的基础体质。肾之阴阳是五脏六腑阴阳之根,又为人之先天之本,再则久病及肾,上述脾已伤,后天之本不足,先天后天之本皆伤,五脏治安危矣!百病层出不穷,疾病年轻化,怪异化,也就不足为奇。
6.肝郁:
在古代大部分人生活庸庸碌碌,仅需要解决温饱问题就心满意足了;现代是物欲横流的年代,在冬天有暖气,夏季有风扇空调,汽车楼房,经济小康,饭菜多样,穿着也很奢侈,娱乐方式也相当充斥……,但科技发展减少劳动力的今天,人们却活的异常空虚;现代生活的快节奏,超负荷的精神负担,使心理处于混乱与不安的状态,造成肝气郁结,情绪暴躁易怒,或抑郁自闭,患有心理疾病的人越来越多,症状更重,危害更大,消除也困难得多。总的来说,人患病,心情就不好,这就是肝郁!
综上所述,上述部分例子已证明现代人的体质相似性,其罹患疾病也多同气相感,疾病易于趋化,所以这些症状大部分人都存在的相似或相同症状,治疗便可异病同治,以一方主之,随症加减变化,而使得疾病见效更快,痊愈更快。
然此并不失祖国传统医学的辨证论治的特色。
临床上有很多一方多治的典范,像中医十大类方,像张仲景的桂枝汤(群方之首,诸方之冠),李东垣的补中益气汤,麻瑞亭的下气汤,刘绍武的中枢汤等等,以及西医药(其实也是一药多治或专病专方专药),祖国医学里也有很多专病专方的使用,虽有这些都与李氏奇效汤特点相似,都是一方治多病,或一方治多证,但专病专方,药物成分固定,失于灵活之性,李氏奇效汤以客观为标准,以疗效统计为依据,既有药证专一的可靠疗效,又不失辨证论治,随症加减的灵活性,此两点,能有效避免经方之不宜操控性及实践疗效不稳定性,以李氏奇效汤之易掌握性,和疗效肯定性,使其在世界医学界终能独树一帜!
我们了解了全息体质论,明白了现代人生理病理特点,接下来我们来一起学习根据全息体质论衍生出的“李氏奇效汤”。
认识“李氏奇效汤”
“ 李氏奇效汤 ” 基础方:
柴胡12克,香附,桂枝,橘皮,牡丹皮,芍药,甘草,白术,地黄,茯苓,杏仁,何首乌,半夏各10克。
接下来我们一起学习一下李氏奇效汤的配方原理,掌握好基础方的性质功能,才能运筹帷幄,百战不殆。
李氏奇效汤基础方内含桂枝汤,能疏风散寒,通阳化气,调和营卫(卫气营血,也就是调理阴阳气血的主方),又为解表之通剂。实是立乾坤之位,宣通阳气于上,强心阳使君火以明,相火以位,离阳当空,阴霾乃散,无论乌云雾霾多重,只要太阳一出,所有的阴气湿浊就都消失了,人体因为这颗太阳不明亮了,所以君主昏庸,外邪才敢趁虚而入,危害身国,身体才会被阴浊痰瘀所困。《黄帝内经》中曾说,心者,五脏六腑之主也,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不通,形乃大伤。心安则五脏皆安,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
桂枝汤强心阳,而心主全身之血脉,所以桂枝汤温通经脉而调营卫,经络为生命之根本,是五脏之根,气血之源,筋骨之所,正如《黄帝内经》所说:“经络者,决生死,处百病,不可不通”。经脉通畅,气血调和无阻,津液输布正常,则痰不生,瘀不成,脏腑机能日趋正常,正气足,邪气除,病何从生焉?!纵观针灸推拿、刮痧拔罐、中药等,何不以经络学说为根基?“经络不通,百病生焉,经络一通,百病可除”,从此可知“经脉者,唯求一通”的重要性了。阴阳气血,升降出入,五脏生克,全赖于气机的周流运行,经络一通则大气运行无阻,“大气一转,百病自散”。
桂枝汤是《伤寒论》中的首方,也是《伤寒论》中论述最多,使用频率最多的方剂,所以桂枝汤为中医群方之祖,历代医家称誉此方为伤寒诸方之魁,群方之冠。桂枝汤加减不但能够治疗外感病,传染病,也能够治疗内伤杂病,不仅能够治疗急性病,也能够治疗慢性病,火神派的郑钦安,卢崇汉等,就是把桂枝汤加减原理方法等进行总结,而成为火神派之笑傲江湖的绝技,所以后人称桂枝汤为“调理阴阳之圣方”“天下第一方”,说桂枝汤加减治万病也实不为过。
让桂枝汤立于胜算之妙,内安外攘,有者去之,无者安之,桂枝汤者,调和阴阳气血营卫者,乃我身之阴液与阳津是也。
《黄帝内经》曰:阴阳者,水火之征兆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上下者,阴阳之天地也。数之千,推之万,万之大不可胜数者,不过阴阳二者是也。此符合阳生阴长,阳主阴从之象,药虽轻漂虚灵,但卡中病机,神当畅,气当顺,血当行,且上焦若羽,非轻不举,因于上者越之,定其血气,各守其乡,最重要的是更符合内经之理,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疏其血脉,令其调达。先立阳,后通阳,再用阳。吾辈者,世世代代不全依靠这团阳气吗?张介宾曾说:“天之大宝,只此一丸红日;人之大宝,只此一息真阳,凡万物之生由乎阳,万物之死亦由乎阳”。
郑钦安也认为:“夫人之所以奉生而不死者,惟赖先天一点真气耳。人之所恃以立命者,其惟此阳气乎。有阳则生,无阳则死”。《黄帝内经》云:阳气者,若天与日,静则养神,柔则养筋 。此阳被轻轻的拨动而无声息,犹如润物细无声,在上则主明则下安,在下则君火以明,相火以位。
人体中的水分大约占了总重量的三分之二(约占体重的70%,其中,脑组织大约含85%的水,血液大约含有90%的水)。水是人体细胞和体液的主要组分。水是吸收营养、输送营养物质的介质,又是排泄废物的载体,人通过水在体内的循环完成着新陈代谢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水还具有人体散热,调节体温、润滑关节和各内脏器官等等作用。
人患疾病,脏腑功能失衡,就会导致水液的代谢紊乱,产生痰湿(不能被人体利用的死水废水就是痰湿),痰湿既是病理产物,又可作为第二病因造成诸多疾病,古有“百病皆由痰作祟”之说也正是此理。
二陈汤具有理气和中,化痰除湿的功效,可以改善当代人的体质,二陈运化于中枢之气,以复升降与出入斡旋之气机,盖中气者,交济水火之枢,升降金木之轴,中气健旺,枢轴轮转,水木升而火金降,寒热易位,精神互根,自然邪去而正复,是强中御外之良规也。二陈汤既是治疗痰湿的主要方剂,又是调理中焦之圣剂。
中医认为稀者为饮,稠者为痰,水湿乃为其本也。痰本为病理产物,但也可作为第二病因,直接或间接作为机体的某些脏腑组织变生多种病症,故有“百病皆由痰作祟”之说。如痰在肺则咳喘,在胃则呕逆,在头则眩晕,在心则悸怔,在背则冷,在胁则胀,在四肢则肢节沉痛而类似痛风证,临床上尚有动脉粥样硬化、肥胖、心脑梗塞、妇女带下诸病,痰气瘀互结之梅核气,痰核瘰疬,增生息肉,肿瘤癌症等。正如清·沈芊绿说:“人自出生以至于死皆有痰,而其为物,则流动不测,故其为害,上至巅峰,下至涌泉,随气升降,周身内外皆到,五脏六腑俱有,变怪百端”。可知痰之为病,虽名称各异,其因则一,故皆可用二陈汤化裁治之。《医方集解》曾说:“治痰通用二陈”。《古今名医方论》也曾说:“二陈为治痰之妙剂,其于上下左右无所不宜”。
二陈之中“橘皮(陈皮)苦能泄能燥,辛能散能和,其治百病,总是取其理气燥湿之功。同补药则补,同泻药则泻,同升药则升,同降药则降”。半夏和胃降逆,治在胃而助其降。茯苓健脾渗湿,治在脾而助其升。甘草和中,治在脾胃,又益心肺,助其升降,疏通十二经脉。四味和合而调理后天脾胃,助其气血生化之源,以扶正抑邪。
李氏奇效汤内含小柴胡汤,柴芍草者,也有四逆散之义,与香附,牡丹皮等药物共奏和解表里,疏肝理气,解郁除烦等功效,正对应现代人的肝郁体质,另外肝主疏泄,与肺一齐构成了人体气机的升降的大循环。柴胡、芍药、牡丹皮等入左路,升肝降胆。桂枝、陈皮、杏仁、地黄等入右路,降肺益肾,白术,茯苓,炙甘草升脾降胃,促进化源。
诸药配伍,共奏疏肝降肺,运脾和胃、协调左右、交通上下之功。使其肝升而血不郁,肺降而气不滞,脾升而善磨,胃降而善纳,中焦枢纽无阻,则心肾因之而交泰,诸脏腑紊乱之气机,因而复其升降之常,诸病自可愈也。
人患病无非是气机的升降入出异常,气机升降的异常根本原因在于中焦的枢纽不利,不能协调左右,交通上下,中枢者,升降出入之势是也。李氏奇效汤用药轻灵,组方处处格守着胃气的通顺和脾气的升发,符合久病胃气虚弱这一配伍特点,也符合中焦若衡,非平不治的基本原则。全方君臣佐使,剂量的变化,主药的应运,处处无方,处处法,从上到中至下,从气到血,从阴到阳,从里到外正是平中见奇,妙笔生花,临床更是左右逢源。也符合轻可去实之理。临症者临阵,不亲自去实践,是没有此心得与体会的。
药虽平淡无奇,然守中持一而驭四旁,调左右而平阴阳,复升降而交水火,所以然者,内伤杂病是多脏腑之整体功能紊乱,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五脏六腑之间生克相连,共同完成参与各种生命活动,所以一个脏器出了问题,会影响到其他各个脏腑的功能状态,尤其以脾胃功能失调最为多见。也符合李东垣说的“脾胃一伤,百病丛生”的观点,所以人患病之病机多由中气不健,肝胆郁滞,肺胃上逆,脾肾下陷,升降失常,阴阳失衡,而导致脾胃不和,肝胆不调,上显标之虚热,下显本之湿寒之病理改变。
李氏奇效汤疏肝调中,除湿而不伤肝阴,滋肝阴而不助脾湿,降浊阴而去其上壅,升清阳而理其下陷,自可收脾升而肝肾随之亦升,胃降而心肺随之亦降之功。使紊乱之脏腑气机,复其左升右降之常,胃善纳而脾善磨,肝不郁而肺不滞,气血渐旺,诸症自可向愈也。拨千钧之舟者,一捋之木也。本方俱健脾和胃、升清降浊功能,生气血而调阴阳,是为扶正,为御邪之本,与各症各病所加祛邪之味相合,抵达病所,共奏愈各症各病之功。
病机相同或相近,虽病症病名不同,治可相同,异病同治也。李氏奇效汤正是异病同治之法的拓展和升华,因为现代人的体质与疾病,多脏腑功能失调,升降紊乱,是其大规律,全息体质也,即病机相同相近是也。升降紊乱,均当复其升降之常;而复升降愈诸病之关键,重在调理脾胃,升降肝肺,交通心肾,自可升降无阻,阴平阳秘,“大气一转,百病自散”也。
李氏奇效汤立法组方严谨合理,符合疾病发生发展的普遍规律性,切中各种疾病之主要病机,能起到整体带动局部,病理转化生理的作用,达到有病治病,无病防病的效果。从现代医学角度看具有解热镇痛、抗菌抗病毒、提高机体免疫、抗肿瘤、抗衰老,改善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的功,促进有害物质排出体外等多种作用,适当加减,可治疗各种疾病,使身体恢复到一种最利于疾病康复的最佳内环境,使病程缩短,疗效提高 ,所以灵活加减化裁,用治各种疾病,具有见效快,痊愈快的特点。
乏力:
一般予李氏奇效汤基础方治疗;
加黄芪(肥人首选)或人参(瘦人首选)治疗。
虚火上炎合导龙入海汤(组成已经讲过);
下肢无力加怀牛膝30克;
其他根据舌脉特点及不适症状加减调整。
身痛:
一般予李氏奇效汤基础方(或加量芍药)治疗;
肢冷恶寒加量桂枝加附子10克治疗;
疼痛严重加当归15-30克,细辛15克(当归四逆汤意);
肩臂痛加片姜黄30克;
背痛加羌活15-30克;
腿痛加川牛膝30克;
腰痛加炒杜仲30克;
疼痛部位多可合用李氏痹痛汤(各论部分会详细讲解);
其他根据舌脉特点及不适症状加减调整。
腰痛:
一般予李氏奇效汤加炒杜仲30克;
中间痛重加续断、狗脊各30克;
两侧痛重加川楝子15克、元胡30克;
腰酸痛少者加桑寄生30克;
连及下肢痛再加川牛膝30克;
腰腿疼痛严重者合李氏痹痛汤;
泌尿系统结石者加金钱草,鸡内金,海金沙30克,
其他根据舌脉特点及不适症状加减调整。
肩痛:
一般予李氏奇效汤(加量桂枝,白芍)治疗;
疼痛严重者加细辛15克,当归、片姜黄各30克;
背痛加羌活30克;
连及手臂加片姜黄30克;
外伤加乳香、没药各10克;
组织粘连加桃仁、白芥子各20克;
麻木加黄芪30克;
其他根据舌脉特点及不适症状加减调整。
颈部不适(僵痛酸沉等):
一般轻者予李氏奇效汤基础方治疗;
颈部僵硬疼痛明显加葛根30克,无汗再加麻黄10克;
颈痛连及后背加羌活15-30克;
肩臂疼痛加片姜黄30克;
手臂麻木加黄芪30克;
头晕加天麻15克;
其他根据舌脉特点及不适症状加减调整。
头痛:
一般予李氏奇效汤(可加量芍药)加川芎、当归各30克,细辛15克;
头痛严重再加白芷、防风、羌活各20克;
痛处血管拘挛合止痉散(全蝎6克,蜈蚣2条);
伴严重头晕加天麻15克;颈椎不适加葛根30克;
舌前红赤或布满郁点加薄荷15克;
头胀、心悸或失眠者可加龙骨、牡蛎各30克,
乏力或低血压加黄芪30克;
其他根据舌脉特点及不适症状加减调整。
头晕目眩:
一般予李氏奇效汤加天麻15-30克治疗;
兼有恶心呕吐者加生姜或苏叶各15克;
颈椎不适加葛根30克,麻黄10克;
心悸失眠加酸枣仁,龙骨(磁石),牡蛎各30克;
其他根据舌脉特点及不适症状加减调整。
胁肋痛(含乳痛):
一般予李氏奇效汤基础方治疗;
胸前区疼痛加丹参30克、全瓜蒌30克,薤白10克;
两胁疼痛加川楝子15克,延胡索30克;
左胁痛可加牡蛎30克,右胁痛可加杏仁10克;
乳腺增生合李氏消瘤汤;
外伤加乳香,没药各10克;
疼痛游窜不定加防风20克;
其他根据舌脉特点及不适症状加减调整。
水液代谢异常(如水肿、积液):
一般予李氏奇效汤(去甘草,加量茯苓(或茯苓皮)治疗,
水肿广泛或畏寒附子10克治疗(真武汤意);
乏力甚者加黄芪30克;
积液较多者加防己或泽兰,泽泻各15克;
下肢肿加川牛膝30克;
小便不利加车前子10-30克;
其他根据舌脉特点及不适症状加减调整。
喘息:
一般轻者予李氏奇效汤基础方治疗;
喘息严重加(炙)麻黄10克,紫菀30克;
兼咳嗽加生姜10克 ,五味子15克;
胸满闷加丹参30克或瓜蒌30克;
喉中痰鸣加射干或桔梗15克;
动则喘甚,气虚乏力易感冒加黄芪30克,防风20克;
过敏因素所致者合过敏煎(乌梅,防风,五味子)加地龙、僵蚕、炙麻黄、防风各15克,蜈蚣2条。
其他根据舌脉特点及不适症状加减调整。
鼻病:
一般轻者予以李氏奇效汤基础方治疗;
严重加桔梗,薄荷各15克;
鼻塞多涕加苍耳子,辛夷各10克;
鼻腔干燥或灼热加玄参或石膏30克;
浊涕粘黄或鼻孔生疮加金银花,连翘各15克;
其他根据舌脉特点及不适症状加减调整。
酒渣鼻:
一般予以李氏奇效汤加丹参30克,桃仁,薄荷,桔梗,连翘各15克治疗;
虚火上炎合导龙入海汤;
气虚加黄芪30克;
其他根据舌脉特点及不适症状加减调整。
咽喉疼痛:
一般予李氏奇效汤加桔梗15克治疗;
实热明显加金银花,连翘,薄荷各15克;
口干渴加量生地至30克或在麦冬,玄参各15克;
虚火上炎合导龙入海汤;
其他根据舌脉特点及不适症状加减调整。
咽喉异物感:
一般予李氏奇效汤加桃仁或桔梗、苏梗各15克;
咽喉憋闷严重加浙贝母,郁金各15克;
恶心呕吐加生姜15克;
咽喉红肿加薄荷或金银花,连翘各15克;
其他根据舌脉特点及不适症状加减调整。
声音嘶哑:
一般予李氏奇效汤加蝉衣30克或木蝴蝶10克治疗;
咽干口渴加量生地至30克或加麦冬,玄参各15克;
咽喉肿痛加桔梗,薄荷,金银花,连翘各15克;
声带息肉、小结加桃仁15克或三棱,莪术各15克;
其他根据舌脉特点及不适症状加减调整。
过敏性疾病:
一般予以李氏奇效汤基础方治疗;
严重者合用过敏煎加减(丹参30克,防风,五味子,乌梅各10克);
其他根据舌脉特点及不适症状加减调整。
汗出异常(包含自汗,盗汗及手足汗等):
轻者一般予李氏奇效汤加量白芍治疗;
汗多加五味子,五倍子(或麻黄根)各10克,浮小麦30克;
睡眠不安加龙骨,牡蛎,酸枣仁各30克;
乏力疲倦加黄芪30克;
虚火上炎合导龙入海汤治疗;
高热汗出加石膏30-100克;
其他根据舌脉特点及不适症状加减调整。
焦虑烦躁:
一般予李氏奇效汤加薄荷15克(或连翘),栀子10克 ;
心悸或失眠加龙骨、牡蛎各30克;
胸闷及舌前高凸加丹参30克;
口苦加黄芩或龙胆草10克,牡蛎30克;
其他根据舌脉特点及不适症状加减调整。
腹泻:
腹泻予李氏奇效汤去何首乌,杏仁,生地治疗;
舌中凹陷加炒白术,舌中高凸加炒苍术;
腹泻严重加石榴皮15克或赤石脂,禹余粮各30克;
暴泻如水加茯苓至30克,车前子10克;
腹痛加炒白芍,加防风20克;
腹冷畏寒加附子,干姜各10克;
乏力严重或伴有脱肛合补中益气汤;
其他根据舌脉特点及不适症状加减调整。
便秘:
一般轻者予李氏奇效汤基础方治疗;
便秘严重加量何首乌,生白术,再加大黄10-30克;
大便干结,口渴严重加生地至30克或芒硝10克;
腹冷便如粪球加肉苁蓉30克;
身体乏力加黄芪或党参30克;
其他根据舌脉特点及不适症状加减调整。
小便异常:
小便不利加当归20克,车前子30克;
尿频尿急加当归20克,车前子10克;
身体乏力加黄芪30克或合补中益气汤;
尿频严重加桑螵蛸10克,补骨脂,益智仁各20克;
遗尿再加石菖蒲,麻黄各15克(尿闭禁用麻黄);
其他根据舌脉特点及身体症状加减调整。
遗尿:
一般予李氏奇效汤加石菖蒲,生麻黄各15克;
严重者加桑螵蛸10克,补骨脂,益智仁各20克,
体倦神萎合补中益气汤;
其他根据舌脉特点及不适症状加减调整。
遗精:
一般予李氏奇效汤加龙骨,牡蛎各30克;
严重者加芡实,金樱子(或山茱萸)各30克,莲须15克;
乏力合补中益气汤;
性欲亢奋加栀子10克;
其他根据舌脉特点及不适症状加减调整。
会阴及睾丸疼痛:
一般予李氏奇效汤加量芍药,加川楝子15克,延胡索20克;
疼痛严重加细辛10克,橘核,荔枝核各15克;
腿痛加川牛膝30克;
坠痛加升麻10克;
乏力严重合补中益气汤;
红肿发炎合腾龙汤加金银花,连翘各15克;
其他根据舌脉特点及不适症状加减调整。
月经先期(月经提前):
一般予李氏奇效汤加量地黄至15-30克治疗;
乏力加黄芪30克,严重者合补中益气汤;
烦躁加薄荷或连翘15克,栀子10克;
其他根据舌脉特点及不适症状加减调整。
月经后期(月经延后):
一般予李氏奇效汤加当归15-30克,川芎15克治疗;
延期过久或闭经者加益母草30克,桃仁或红花10克;
因生殖系统肿瘤所致者合李氏消瘤汤;
其他根据舌脉特点及不适症状加减调整。
崩漏(月经过多或经期过长):
一般予李氏奇效汤加量地黄至30克治疗;
出血过多加止血三炭各10克,白茅根(或小蓟)30克治疗;
口苦加龙胆草15克,牡蛎30克;
兼妇科肿块合李氏消瘤汤;
乏力虚脱加黄芪30克或人参10克;
其他根据舌脉特点及不适症状加减调整。
(篇幅有限,其他内容略)
运用李氏奇效汤及加减原则的方法
李氏奇效汤总论加减我们已经学习,基本的理论知识已经有所掌握。若想将李氏奇效汤运用于临床能获得神奇疗效,还需要掌握各种加减法并能将其熟练配伍应用。李氏奇效汤临床中是如何运用的?是如何根据症状表现来加减配方的?我们先看一个简单的病例:
夏日某天,一中年妇女,因急性胃肠炎,在村医吃药输液症状改善不明显,而来我处诊治。症见胃痛明显,恶心想吐,胃部烧心泛酸。
运用李氏奇效汤该如何进行加减治疗此病?我们来分析一下这则病例,首先找出患者主证。
患者主证有:1.胃痛(脘腹疼痛);2.恶心想吐 ;3.烧心泛酸。
我们把症状罗列出来后,然后分别按每一个症状对应的加减原则加减。
根据我们学到的总论加减知识:
(1)脘腹疼痛:
一般予李氏奇效汤加量(炒)白芍至15-30克;
小腹痛再加当归,川芎各15克;
少腹痛加川楝子15克,延胡索20克;
其他根据舌脉特点及不适症状加减调整。
(2)恶心呕吐:
一般以李氏奇效汤加生姜或紫苏叶各10克治疗;
其他根据舌脉特点及不适症状加减调整。
(3)反酸烧心:
一般轻者与李氏奇效汤(桂枝换成肉桂3克)加黄连10克;
重者再加乌贼骨30克治疗;
其他随症加减。
我们把上面的三条加减原则汇总到一起再来看一下:
(1)脘腹疼痛:
一般予李氏奇效汤(下同)加量白芍至20-60克;
(2)恶心呕吐:加生姜,紫苏叶各10克;
(3)反酸烧心:加黄连10克,重者再加乌贼骨30克;
这些就是最简单最基础的加减方法。
处方:
李氏奇效汤加量白芍至20克(治疗胃痛)加生姜,紫苏叶各10克(治疗恶心呕吐)再加黄连10克(治疗反酸烧心,严重的烧心还可以加乌贼骨)。此患者服药3剂,症状全部消失,治疗痊愈。
大家所列的处方,与患者服用痊愈处方是否一样呢?如果一样或相似,那么这说明如果此例患者经你的手诊治,也能够痊愈。如果处方差别太大,恐怕你的处方患者服用后就不好痊愈了。
随症加减,是李氏奇效汤取得神奇疗效的不二法门。
然后再根据各自症状的严重程度再进行加减处理。如泛酸严重再加乌贼骨30克,胃液返流合旋覆代赭汤等。宁失其药,不失其法。只要大体方向正确,多加一味药,少加一味药,都是可以见效的。
只要是李氏奇效汤的门徒,对于一般的疾病而言,他们各自的加减,最后得到的处方都是大致相同的。这与传统中医的方法是有很大区别的。现实中的中医处方,可谓是百医百方,同一个患者,找不同的医生看病,一个大夫一个说法,一个大夫一个处方。只有李氏奇效汤,才具备统一的理论和处方加减原则,李氏奇效医学实有如秦统六国之举。
一个好的李氏奇效汤的应用者,可以达到“见方知病,见病知方”的境界。什么意思呢?就是我们一看到李氏奇效汤加减后的方子,就知道患者存在什么疾病和症状?一听患者诉说症状表现,不由自主的就能在我们脑海中形成一个完整处方样式,只需要我们随手写下来便可。
随着患者量的累积,不同的患者,不同的疾病,不同的症状,临床上大家都有一个苦恼,就是当你患者量太多时,初诊之后,等患者服药一周两周过来复诊时,你可能面对患者连个印象都没有了,更不用说回忆病情了,于是你又开始翻阅病例记录等等。对于李氏奇效汤的应用者来说,你带着一张处方,即使你过个十年二十年,你再拿处方给我看,我同样可以把你的症状说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比如处方中以李氏奇效汤加了杜仲,川牛膝,我便可以直接问患者,腰腿痛感觉怎么样了?例如方内加了龙胆草,牡蛎,我可以问患者口苦怎么样了?根本不需要再去看病历,只需一张处方足矣,如果口苦好了,我们就把龙胆草和牡蛎去掉,腿不痛了,我们可以把川牛膝去掉等等)。这些都是李氏奇效汤所独具的魅力,是其他医学体系和方药所不具备的优势。
我们再举一个病例:
一中年男性患者,近日腰痛,多方治疗效果欠佳,以中间疼痛最为严重,腿后侧也会疼痛,其它症状尚不明显。
我们再来分析一下此则病例:
主证有:1.腰痛(中间厉害);2.腿痛。
根据症状加减原则:
腰痛:
一般予李氏奇效汤(白芍可加量)加炒杜仲30克;
脊椎中间痛重加续断、狗脊各30克;
腰肌两侧痛者加川楝子15克、元胡20克;
连及下肢痛再加川牛膝30克;
其他根据舌脉特点及不适症状加减调整。
把符合病历特点的原则选择罗列出来:
(1)腰痛:
一般予李氏奇效汤(白芍加量)加炒杜仲30克;
中间痛重加续断、狗脊各30克;
(2)腿痛:
连及下肢痛再加川牛膝30克。
我们把这些原则组合到一起,就构成了与症状相互对应的完整处方了。
处方:
李氏奇效汤(白芍加至20克)加炒杜仲30克(治疗腰痛),续断、狗脊各30克(治疗腰中间痛),再加川牛膝30克(治疗腿痛)。
上面病例,李氏奇效汤随症加减,与患者症状一 一对应,诸药在体内各司其职,却又能够相辅相成。李氏奇效汤整体包围,镇压邪气使其不乱窜,随症加减针对性局部进攻,堵于角落,杀他个片甲不留,李氏奇效汤整体调理,五脏同治,既有包围战,又有局部的冲刺战,所以,临床运用李氏奇效汤,大多可以收到“见效快,痊愈快”的特点,这与李氏奇效汤独特的组方结构,治疗理念是密不可分的。
李氏奇效汤不单是具有处方相似或相同的特性,对于传统中医不见病人不开方,患者不来则不抓药的弊端,在李氏奇效汤的应用上同样可以轻松解决,李氏奇效汤对于替人求诊,网诊等诊治方式,同样可以收到满意疗效,这是其他任何方剂及任何中医流派所望尘莫及,难以达到的事情。
经过上两个病历的学习,相信大家已经基本掌握李氏奇效汤的临床运用方法,这是李氏奇效汤运用最基本的技巧之 一,日后面对更为复杂的病例,一般李氏奇效汤随症加减的处方最多不宜超过25味药材,即使更复杂的病例也是如此,这些复杂病例的加减还需要参加李氏奇效汤专业培训,在老师每日的临床指导下,逐步掌握各种李氏奇效汤的实战应用技巧,正所谓“实践出真知”,理论学习与实践紧密结合,随时指导开方用药,解疑答惑,这样就可以摆脱和避免自学路上的诸多疑惑和不必要走的弯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