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少阳胆经
子时(深夜11:00~1:00)血气流注于胆,称为「足少阳胆经」,此时天地磁场最强,胆经会引导人体阳气下降,是身体进入休养及修复的开端;熬夜会致胆火上逆,引发失眠、头痛、忧愁易思等多种神经症状,因此宜多休养。
1、足少阳胆经主要病症
中医理论认为;“肝之余气,泄于明胆,聚而成精。”人在子时前入眠,胆方能完成代谢。
“胆汁有多清,脑就有多清。”子时前入睡者,晨醒后头脑清晰、气色红润,没有黑眼圈。
反之,常于子时内不能入睡者,则气色青白,眼眶昏黑。同时因胆汁排毒代谢不良更容易生成结晶、结石。
2、足少阳胆经用药歌诀
补胆龙胆与木通;柴胡青皮泻胆经。温用陈皮制半夏,更加生姜与川芎。
凉用竹茹与黄连;用改善皆同肝经。
3、足少阳胆经经络循行图
本经循行路线:足少阳胆经起于由外眼角起,上行至额角,下耳后、沿颈旁行于手少阳三焦经之前,至肩上退后,交出手少阳三焦经后入缺盆。由耳后分出支脉1入耳中、走耳前,至外眼角后。由外眼角分出支脉2下行大迎穴,会合手少阳三焦经至眼下,下行过颊车穴至颈部,会合于缺盆,由此下行胸中,过膈肌络于肝、属于胆,沿胁里出气街(腹股内动脉处)绕阴部毛际横向进入髋关节。本经主干(直行脉)由缺盆下行腋下,沿胸侧过季胁,向下会合于髋关节部,向下沿大腿外侧出膝腓侧下行腓骨头前,直下至腓骨下端,下出外踝之前,沿足背入第4足趾外侧。由足背分出支脉3入足大趾趾缝间,沿第1跖骨与第2跖骨间出趾端,回转来通过爪甲出趾背毫毛部接足厥阴肝经。
4、足少阳胆经穴位歌诀图
5、足少阳胆经取穴视频详解
本经穴位: 瞳子髎、听会、上关、颔厌、悬颅、悬厘、曲鬓、率谷、天冲、浮白、头窍阴、完骨、本神、阳白、头临泣、目窗、正营、承灵、脑空、风池、肩井、渊腋、辄筋、日月(胆募)、京门、带脉、五枢、维道、居髎、环跳、风市、中渎、膝阳关、阳陵泉(合)、阳交、外丘(郄)、光明(络)、阳辅(经)、悬钟、丘墟(原)、足临泣(输)、地五会、侠溪(荥)、足窍阴(井)。
交会穴:头维、下关(足阳明),翳风、角孙、和髎(手少阳),听宫、秉风(手太阳),大椎(督脉),章门(足厥阴),上髎、下髎(足太阳),天池(手厥阴)。
6、足少阳胆经穴位(44穴)
(1) 瞳子髎
[定位]在面部,目外眦旁,当眶外侧缘处。在鱼尾纹旁边。
[主治]头痛,目赤,目痛,怕光羞明,迎风流泪,远视不明,内障,目翳。主治眼疾,对青光眼,眼压过高,眼睛胀痛有治疗作用。
[配伍]配合谷、临泣、睛明治目生内障;配少泽治妇人乳肿;配养老、肝俞、光明、太冲、治疗视物昏花。
[刺灸法]向后刺或斜刺0.3-0.5寸;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
[附注]手太阳,手、足少阳之会。
(2) 听会
[定位]在面部,当耳屏间切迹的前方,下颌骨髁突的后缘,张口有凹陷处。
[主治]耳鸣,耳聋,流脓,齿痛,下颌脱臼,口眼喎斜,面痛,头痛。
[配伍]配颊车、地仓治中风口眼歪斜;配迎香治耳聋气痞;配耳门、听宫治下颌关节炎。
[刺灸法]直刺0.5寸;可灸。
(3) 上关
[定位]在耳前,下关直下,当颧弓的上缘凹陷处。
[主治]头痛,耳鸣,耳聋,聤耳,口眼喎斜,面痛,齿痛,惊痫,瘛疭。
[配伍]配肾俞、翳风、太溪、听会治老年人肾虚耳鸣耳聋;配耳门、合谷、颊车治下颌关节炎、牙关紧闭。
[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
[附注]手少阳、足阳明之会。
(4) 颔厌
[定位]在头部鬓发上,当头维与曲鬓弧形连线的上四分之一与下四分之三交点处。
[主治]头痛,眩晕,目外眦痛,齿痛,耳鸣,惊痫。
[配伍]配悬颅治偏头痛;透悬颅、悬厘,配外关、风池治眩晕。
[刺灸法]直刺0.3-0.4寸;可灸。
[附注]手少阳、足阳明之会。
(5) 悬颅
[定位]在头部鬓发上,当头维与曲鬓弧形连线的中点处。
[主治]偏头痛,面肿,目外眦痛,齿痛。
[配伍]配颔厌、治偏头痛;配曲池、合谷治热病头痛。
[刺灸法]向后平刺0.5-0.8寸;可灸。
(6) 悬厘
[定位]在头部鬓发上,当头维与曲鬓弧形连线的上四分之三与下四分之一交点处。
[主治]偏头痛,面肿,目外眦痛,耳鸣,上齿痛。
[配伍]配鸠尾治热病偏头痛引目外眦;配束骨治癫痫。
[刺灸法]向后平刺0.5-0.8寸;可灸。
[附注]手、足少阳,阳明之会。
(7) 曲鬓
[定位]在头部,当耳前鬓角发际后缘的垂线与耳尖水平线交点处。
[主治]偏头痛,颔颊肿,牙关紧闭,呕吐,齿痛,目赤肿痛,项强不得顾。
[配伍]配风池、太冲治目赤肿痛;配下关、合谷、太冲治疗头痛、口噤不开。
[刺灸法]向后平刺0.5-0.8寸;可灸。
[附注]足太阳、少阳之会。
(8) 率谷
[定位]在头部,当耳尖直上入发际1.5寸,角孙直上方。
[主治]头痛,眩晕,呕吐,小儿惊风。
[配伍]配印堂、太冲、合谷治小儿急慢惊风、眩晕、耳鸣;配合谷、足三里治流行性腮腺炎。
[刺灸法]平刺0.5-1寸;可灸。
[附注]足太阳、少阳之会。
(9) 天冲
[定位]在头部,当耳根后缘直上入发际2寸,率谷后0.5寸。
[主治]头痛,齿龈肿痛,癫痫,惊恐,瘿气。
[配伍]配目窗、风池治头痛。
[刺灸法]平刺0.5-1寸;可灸。
[附注]足太阳、少阳之会。
(10) 浮白
[定位]在头部,当耳后乳突的后上方,天冲与完骨的弧形连线的中三分之一与上三分之一交点处。
[主治]头痛,颈项强痛,耳鸣,耳聋,齿痛,瘰疬,瘿气,臂痛不举,足痿不行。
[配伍]配风池、行间治偏头痛、目赤肿痛;配听会、中渚治耳鸣、耳聋;配肾俞、太溪、耳门治耳鸣、耳聋。
[刺灸法]平刺0.5-0.8寸;可灸。
[附注]足太阳、少阳之会。
(11) 头窍阴
[定位]在头部,当耳后乳突的后上方,天冲与完骨的弧形连线的中三分之一与下三分之一交点
[主治]头痛,眩晕,颈项强痛,胸胁痛,口苦,耳鸣,耳聋,耳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