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材鹿血编辑
【来 源】
为鹿科动物梅花鹿或马鹿的血。
【功 效】
养血益精、行血祛瘀、消肿疗伤。
鹿血
鹿血
【主 治】
治虚损腰痛,心悸,失眠症,肺痿吐血;崩漏,带下。
【性味归经】
①《日用本草》:“味甘。”②《医林纂要》:“咸,热。”
入肝、肾二经
【用法用量】
内服:入丸、散,1~2钱。
【药材的采收与储藏】
宰鹿时取血,风干成紫棕色片状即成
宰杀鹿时取其血,风干后制成紫棕色片状即成。
性味
①《日用本草》:"味甘。"
②《医林纂要》:"咸,热。"
功用主治
明朝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鹿血主阳萎、补虚、止腰痛,鼻衄、跌伤、狂犬伤,和酒服治肺痿吐血,及崩中带下,诸气痛欲危者饮之立愈。大补虚损,益精血,解痘毒、药毒。
用法与用量
内服:入丸、散,1~2钱。
选方
①调血脉,止腰痛:鹿血,滚酒调,热服。(《本草新编》)
②治老人心悸、失眠:鹿心血,研细兑酒服。(《四川中药志》)
③治鼻血时作:干鹿血,炒枯,将酒淬熏二、三次,仍用酒淬半杯和服之。(《纲目》)
各家论述
1.《千金·食治》:生血。治痈肿。
2.《唐本草》:主狂大伤,鼻衄,折伤,阴痿,补虚,止腰痛。
3.《日华子本草》:治肺痿吐血及崩中,带下,和酒服之良。
4.《日用本草》:补阴,益营气。
5. 汪颖《食物本草》:诸气痛欲危者,饮之。
6.《纲目》:大补虚损,益精血,解痘毒、药毒。
7.《医林纂要》:行血法瘀,续绝除伤,与山羊血同而性较中和。
食疗价值编辑
鹿的血液。宰鹿时盛取血液,风干成紫棕色片状用,亦可鲜用。
味甘、咸,性热。能益精血,补阳气,止血。用于精血虚亏,阳气不足,头昏耳鸣,心悸短气;体倦乏力,肢体欠温或崩漏失血,吐血,鼻衄等。可用本品研细末,用酒调服或以酒送服。每次可用3~6g。注意事项同鹿肉。
鹿血酒
鹿血酒有单昧鹿血酒和复方鹿血酒,单味鹿血酒除全血酒外,还有脱纤维蛋白酒和血浆酒。
(1)全血酒系单味鹿血酒,是只用鹿血与50度白酒泡,鹿血含量在10%~15%即成。
(2)脱纤维蛋白酒是在采血时,用竹筷缠上纱布,在接血容器内不断搅拌,血液纤维蛋白被搅在纱布上。由于纤维蛋白被提出,血液不凝固,用这样的血做成10%~15%的鹿血酒,静止时,底下有固形物沉淀,上部橙黄色透明,摇晃时沉淀物泛起,呈紫红色混浊样。
(3)血浆酒是将全血中有形成分全部除去,仅留血浆部分与50度酒混合而成,血浆浓度应为10%~20%。鹿血浆酒呈橙黄色透明。目前市售的血浆酒浓度在3%,有的低于3%,似太低。
(4)复方鹿血酒是鹿血与中药共同构成的鹿血酒,因药用目的不同,所以中药处方也不一样。
例如,侧重滋补的用人参、枸杞、苁蓉、熟地等;侧重风寒湿痛的则用五加皮。牛膝、防已等。现介绍一种补气养血、暖胃散寒的鹿血酒。
配方:蒸黄精1250克、黄茂1000克、人参(去芦)500克、炒莱菔子200克、五味子200克、陈皮750克、炒白术200克、高良姜500克、肉桂100克、炒苍术200克。鹿角胶85克、丁香65克、淫羊藿100克。红花65克、白糖19千克、50度白酒250千克、鹿血70千克。共17味药,除鹿血、白酒、白糖外,计5215克。
制法:
冷浸法:除鹿血、白酒、白糖外,以上14味药酌予碎断,装入布袋,置罐或其他容器中,加入白酒,密闭浸泡,室温保持15℃以上,夏天30天,其他季节40天,每天搅拌一次。取出布袋,压榨,榨出汁液澄清后,取上清液与浸液合并,加鹿血与白糖搅拌溶解,密封,静置45天,过滤。灌封。
预热冷浸法:除鹿血、白酒、白糖外,将以上14药酌予碎断,装入布袋,置罐或其他容器内,加入白酒盖严,隔水加热或用蒸气加热至沸,乘热取下,全部倒入缸等容器中,密封,室温保持15℃以上,夏天30天,其他季节40天,每天搅拌一次。取出布袋压榨。榨出汁液澄清,取上清液与浸液合并,加入鹿血、白糖搅拌溶解,密封,静止15天,过滤、灌封。
性状:本品为橙黄色澄清液体,气芳香,味美,微甘。 功效:补气养血,暖胃散寒。
主治:气血亏,神疲力乏,胃寒作痛,食欲不振。
用法与用量:1次5--10毫升,1日2~3次,温服。
注意:孕妇忌服。
注意事项编辑
在服用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尽量避免熬夜。
2、少吃辛辣或者刺激性食物。
3、积极参加户外运动,放松心情。
4、合理安排性生活次数,避免纵欲过度。
5、不要给自己太大的压力,学会合理减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