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磁共振技术诊断腹主动脉瘤的临床体会
磁共振成像 腹主动脉瘤 诊断
腹主动脉瘤患者常感觉腹部有搏动。动脉瘤可引起疼痛,典型的为位置较深的、穿透性疼痛主要发生在背部。尽管改变体位可使疼痛缓解,但疼痛常严重而恒定。腹主动脉瘤破裂常是致死性的。笔者应用高场磁共振技术诊断腹主动脉瘤患者14例,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近5年应用磁共振技术诊断腹主动脉瘤患者14例,男12例,女2例,平均年龄61岁。
1.2 方法
1.2.1 成像方法 所有检查均在TOSHIBA VISART 1.5 T超导磁共振机上采用冠状面3D快速梯度回波成像(3D FFE)技术。扫描序列为TR=6.6 ms或9 ms,TE=2.3 ms或3 ms,反转角30°,TI=40 ms或50 ms,视野35 cm,矩阵256×128,层厚4 mm,激励次数为1,层数14~24层。
1.2.2 扫描方法 患者双臂上举,仰卧位,头先进入扫描机中。先做冠状定位像,并做T1WI和T2WI序列横轴扫描,首先预扫,预扫后,静脉快速手推注射磁显葡胺(Gd-DTPA)0.2 mmol/kg,根据观察血管的部位不同,延时5~15 s开始扫描,所有患者均行屏气扫描,获得冠状面连续图像,中间间隔时,患者均匀呼吸。每次扫描的原始图像用最大强度信号投影法(MIP)重建获得MRA图像,并以每15°,沿轴旋转获得13幅多轴面旋转图像,以便于三维观察。造影剂为国产的Gd-DTPA。
2 结果
14例腹主动脉瘤患者,显示腹主动脉有瘤样扩张,并显示内有血栓,伴有双髂总动脉扩张。
3 体会
对于腹部血管系统的病变,在传统的检查手段中,有X线平片,CT,血管造影,彩超,放射性核素扫描等。这些检查在客观上都存在着各自的弊端,在操作和应用上受到各种限制。若干年来,随着磁共振成像技术的发展,超快速成像技术的运用,如FLASH (fast low-angle shot)成像,静脉团注造影剂后,屏住呼吸,采集血管造影剂最先到达的感兴趣区域的血管血流成像成为可能。因此磁共振肢术是具有临床价值的腹部血管系统疾患的检查手段。
磁共振图像直观,质量高,能准确地显示腹部的大血管及其管壁和周围组织的病变,对临床诊断和治疗计划的制订有很大的帮助,随着MR技术的改进和发展完善,新的梯度系统和强有力的软件技术的引入,在充分完成的血管病理解剖成像的基础上实现血管的功能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