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病据其临床表现不同,可分颈项强痛、肩颈痛、头痛、眩晕等。其病机、治法较为复杂,不是一篇文章所能解决的,现我就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所能治者说明如下。颈椎病可用之方很多,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不过是众多方剂中的一个。究竟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能治疗什么类型的颈椎病呢?
首先,从部位和经脉循行来看,足少阳之脉“……上抵头角,下耳后,循颈……”颈是指颈部的两侧,在古书里面,颈和项是有区别的。后部叫做项,两部叫做颈。足太阳之脉“……其直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髆内……”足太阳膀胱经是从后面通过,而不是从侧部通过的。足少阳胆经是“循颈”,足太阳膀胱经是“下项”。其病多有此二脉所过处之酸麻胀痛,或头痛、眩晕等。从经脉循行来看,太阳、少阳这两条经脉直接经过颈项。
那么,问题来了。本方所治之病,虽较复杂,但据107条原文所载及方药组成分析,当与太阳无关。此问诚然有理,然则前已说明,我用之方常加入白芍。加白芍的理由,一方面,意在与桂枝配伍调和营卫;另一方面,能够帮助活血药,增强活血通络的作用。另外,加入白芍后,其方暗含柴胡桂枝汤意,是药加一味,而兼治少阳、太阳二经。所以,我们在学习《伤寒论》、运用《伤寒论》时,要理解张仲景辨证论治的精髓,掌握张仲景方剂组成、变化、加减的精髓。这个方子加上一味药,方义就不同了。没有白芍,怎么样也牵连不到太阳;加上了白芍,这个方子就可以治疗太阳经脉的病。我个人体会,张仲景的《伤寒论》语言非常简朴,但是意义非常深刻。
还有问题,什么问题呢?足少阳胆经循颈,而足阳明之脉亦循颈,何不加入治阳明之药?再加一味,是不是又治一经呢?我的回答是:若上述症状确与阳明有关,并伴有头痛头晕之类的症状,那就不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假令这位病人是属于阳明风热上扰,我常用葛根芩连汤,葛根芩连汤可以很好地清阳明之热。再从病情来看,此类病证多发于中老年患者,且与职业相关,如长期伏案工作,静多动少之人,常有经脉不利,气血失和,虚实夹杂等潜伏因素。又因少动,以致脾运失职,而生湿痰。或兼内风上扰,或兼外风侵袭。如此则本方颇为相宜。
肖某,女,63岁。
病史:退休前为行政干部,退休后除家务外,很少活动。来诊时头昏,体位改变时加重,头痛,颈项强痛,伴睡眠不安、心烦、易惊惕,苔白略厚,脉弦缓。颈椎MRI发现:颈椎第2~7椎间盘向后突出,颈椎第6~7椎管狭窄。
辨证分析:以此病情对照前述说明,较为符合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对照《伤寒论》107条之论述,则心烦、易惊之主证已经出现。为什么我举的病例都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呢?因为病人出现的症状都与烦、惊有关。不过这位病人的主证应该是眩晕、头痛、颈项强痛,烦、惊是次要症状。又因体位改变时头昏加重,故不仅活动时十分谨慎,即使令其卧位时,亦不敢随意转侧身体。此与107条之一身尽重、不可转侧的机理相似。但大家不要形成这样一个印象,认为体位改变的时候眩晕加重,就要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因为体位改变的时候,眩晕加重,与痰饮、水湿、瘀血都有关系。如《伤寒论》苓桂术甘汤证:“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起则头眩”是什么意思啊?“起则头眩”表明体位改变的时候眩晕加重。有些病人一起床就会出现头晕,有些病人是在床上翻个身就觉得天旋地转,还有些病人坐久了一站起身就头眩,甚至有跌倒的趋势。这种情况引起的头眩,就不是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所能治的。那是水饮证,还有痰饮痰浊上犯等原因造成的。所以,体位改变引起头眩有多种原因。大家要注意。
治法:和解枢机,化痰活血,祛风通络。
处方:柴胡10g,黄芩10g,法半夏10g,桂枝10g,白芍10g,煅龙骨15g,煅牡蛎15g,磁石10g,茯苓30g,陈皮10g,白芥子10g,当归10g,川芎10g,土鳖虫10g,红花10g,全蝎10g,蜈蚣2条。7剂。
二诊时,诸症减轻,于上方加水蛭6g,再服14剂,诸症不显。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环境的改变,此病有年轻化趋势,如下例。
杜某,男,25岁,学生。
病史:患者因学习紧张,休息、锻炼均少,以致头昏,失眠,视力疲劳,不欲睁眼,手足麻木,乏力,情绪紧张,易激动,纳差。头颈部MRI发现:左侧卵圆中心小软化灶,颈椎上段轻度反弓,颈椎第5~6椎间盘轻度变性。眼科检查:屈光不正。
辨证分析:证属枢机不利,经脉失和,风痰上扰。
治法:和解枢机,化痰活血,祛风通络,重镇安神。
处方:柴胡10g,黄芩10g,法半夏10g,桂枝10g,白芍10g,煅龙骨15g,煅牡蛎15g,磁石10g,石菖蒲10g,远志10g,郁金10g,当归10g,川芎10g,酸枣仁30g,茯苓50g,夜交藤30g,合欢花20g。共服21剂,诸症明显好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