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摘要】
一、血瘀证概述
1、中医对血瘀证的认识
血是运行于经脉之内的赤色的液态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
瘀滞内结:血行不畅,壅遏于经脉之内,或瘀积于脏腑组织器官
血液离经:指离经之血不能及时消散或排出,停留于体内
血液污秽:败血、毒血、恶血
外因
外淫:风、寒、暑 、湿、燥、火“寒邪客于经络之中则血泣,血泣则脉不通”
饮食不节:“咸走血,血病无多食咸”“咸伤血,甘胜咸”
内因
情志所伤:忧、怒
跌打损伤:“有所堕坠,恶血流内”
年迈久病:“老者之气血衰,其肌肉枯,气道涩”“久病血瘀”
内外病因
气为血帅:温血、行血、 统血。
脏腑调节:心主血 、脾统血 、肝藏血。
血液运行和调节失常:血积体内 、血阻脉内瘀血。
2、病络学说
络脉作用
渗濡灌注 、浸血互渗 、营养代谢。
纵横交错,网络全身,把人体所有的脏腑、器官、孔窍及皮肉筋骨等组织联结成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发挥“行气血而营阴”的生理功能。
络病治疗
以通为用为核心。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活血利水,活血化湿。病络治疗应分清虚实寒热。
3、现代医学对血瘀的认识—内涵
(1) 、毛细血管通透性异常。
(2) 、凝血系统及血小板功能和活性因子异常 血液循环障碍。
(3) 、巨噬细胞的功能异常。
(4) 、 结缔组织代谢的异常。
(5) 、免疫系统的异常。
(6) 、内分泌功能的异常。
4、现代医学对血瘀的认识——病变
(1) 、以身体局部或全身的病变 血液循环异常为主
(2) 、血管变性及渗出性病变、血栓形成、出血等
(3) 、各种程度的炎症病变 增生性病变
(4) 、出现细胞变性及机能失调的病理改变(肝、肾等脏器的实质细胞和内分泌脏器、生殖器等)
二、血瘀证的临床表现
1、血瘀证全身临床表现
(1)、疼痛:刺痛、痛久剧按、固定不移、夜间痛甚
(2)、肿块:体表者:包块青紫。腹内者:质硬,推之不移。
(3)、出血:出血反复不止,色紫暗或夹血块。大便色黑如柏油状。妇女血崩、漏血。
(4)、颜色:面色黧黑,唇甲青紫皮下,紫斑肌肤甲错, 皮肤丝状红缕。
(5)、舌脉: 舌有紫色斑点,舌下络脉曲张,脉细涩或结、代、无脉。
2、实用血瘀证诊断标准
3、血瘀证皮肤临床表现
(1) 、出血性皮损:皮肤瘀点,皮下、水疱内出血,皮肤血管及整体结构破坏—糜烂、溃疡、抓痕等。
(2) 、充血性皮损:毛细血管扩张、静脉曲张、血管瘤,细微血管扩张—皮肤潮红、紫红、黯红。
(3) 、 炎症性皮损:炎症性丘疹、结节、斑块、水疱、溃疡、坏死等。
(4) 、 增生性皮损:皮肤肥厚、增生赘生物、新生物及附属器的增多、肥厚。
(5) 、色素性皮损:色素增多、减少性改变、肌肤枯槁无华。
(6) 、肌肤顽痹:肌肉萎缩、变薄、发硬,毛发、爪甲枯槁、脱落,肌肤麻木、感觉异常。
三、与血瘀证相关的常见皮肤病及治疗经验
1、治疗经验—痤疮
(1) 、 脓疱—湿热瘀滞
(2) 、 结节、囊肿—湿热阻滞 瘀血互结
(3) 、 瘢痕—气滞血瘀
(4) 、疾病后期,炎性红斑 余热未清,气滞血瘀
2、与血瘀证有关的常见皮肤病—带状疱疹
气滞血瘀:理气活血通络—柴胡疏肝散合桃红四物汤。
脾虚湿蕴:健脾除湿——除湿胃苓汤。
肝经郁热:清肝泻火解毒——龙胆泻肝汤。
3、与血瘀证有关的常见皮肤病—银屑病
调节病络,防治银屑病。
(1) 、热毒内蕴、络脉阻滞:清热凉血、解毒通络
(2) 、气血瘀滞、脉络阻塞:活血化瘀,解毒通络
(3) 、 精血不足、络脉空虚:滋阴养血,益气通络
四、皮肤科常用活血化瘀法及中成药
1、常用活血化瘀法
温阳活血、 行气活血。
补气活血 、养血活血。
清热活血 、祛风活血。
养阴活血 、补肾活血。
2、常用中成药——血府逐瘀系列
血府逐瘀丸、血府逐瘀胶囊、血府逐瘀颗粒,血府逐瘀口服液
组成:当归、赤芍、桃仁、红花、川芎、地黄、牛膝、桔梗、柴胡、甘草枳壳(麸炒)。
主治:瘀血内阻之头痛或胸痛,内热瞀闷,失眠多梦,心悸怔忡,急躁善怒等。
功效:活血祛瘀行气止痛。
现代药理研究:有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血液流变性,改善微循环,抗炎,降血脂及增强腹腔巨噬细胞吞噬作用。
警告:本中成药仅供中医爱好者学习和探讨之用;如果私用此中成药,详情请咨询当地中医师。
3、常用中成药——丹参口服制剂
复方丹参片
成分:丹参、三七、冰片。
功效:活血化瘀、理气止痛。
主治:气滞血瘀所致的胸痹,症见胸闷、心前区刺痛;冠心病心绞痛见上述证候。
复方丹参片能够恢复毛细血管的舒缩功能,扩张血管、抗凝、活血化瘀,降低血液黏稠度等药理学效应,改善血液循环,维护体内蛋白质代谢过程及微量元素平衡,增加肌肤营养,调节表皮角质形成细胞的生长和分化等。
丹参酮胶囊
成分:丹参乙醇提取物。
功效:抗菌消炎。
主治:痤疮、扁桃腺炎、外耳道炎、疖、痈、外伤感染、烧伤感染、乳腺炎、蜂窝组织炎,骨髓炎等。
警告:本中成药仅供中医爱好者学习和探讨之用;如果私用此中成药,详情请咨询当地中医师。
4、常用中成药——大黄蛰虫丸
组成:熟大黄、土鳖虫、水蛭、虻虫、蛴螬(炒)干漆、桃仁 、苦杏仁、黄芩、地黄、白芍、甘草。
功效:活血破瘀,通经消症瘕。
主治:瘀血内停所致的症瘕、闭经,盆腔包块、子宫内膜异位症、继发性不孕症,症见腹部肿块、肌肤甲错、面色黯黑、潮热羸瘦、经闭不行。
(1) 、 增强机体免疫能力,使白蛋白升高,球蛋白下降。
(2) 、 增强网状内皮系统的吸附功能和白细胞的吞噬能力。
(3) 、 活血破瘀、祛瘀生新,促进瘀血肿块的消散和吸收。
(4) 、 改善微循环,降低血液粘度,抑制血栓形成和血小板聚集,增加纤维蛋白溶解酶活性。
(5) 、有显著的镇静、镇痛、抗惊厥作用。
警告:本中成药仅供中医爱好者学习和探讨之用;如果私用此中成药,详情请咨询当地中医师。
5、常用中成药——元胡止痛片
组成:延胡索 白芷。
功效:理气活血止痛。
主治:气滞血瘀所致的胃痛,胁痛,头痛及痛经。
6、常用中成药——白灵片
组成:当归、三七、红花、牡丹皮、桃仁、防风、苍术、白芷、马齿苋、赤芍、黄芪。
功效:活血化瘀,增加光敏作用。
主治 :白癜风。
白灵片显著抑制ADP诱发家兔体外、体内血小板聚集,对抗家兔体外血栓形成,显著降低家兔全血粘度。
当归中阿魏酸钠有明显的抗血栓形成的作用;
三七总皂成能抑制ADP诱导的家兔血小板聚集反应,并且能显著抑制实验性血栓形成等。
警告:本中成药仅供中医爱好者学习和探讨之用;如果私用此中成药,详情请咨询当地中医师。
五、注意事项
1、 药物不同,药性各有偏胜,具体病情选用。
2、 瘀血常伴气滞—气药;如瘀滞疮疡——清热药。
3、 活血祛瘀药易伤血,应注意用量,宜适当佐以养血药同用。
4、 瘀血阻滞而气虚不足者,可配补气药同用。
5、 月经过多、孕妇对于活血祛瘀药应忌用或慎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