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贯煎
出处:《柳州医话》(清·魏之琇)
处方:北沙参,麦冬,当归,生地黄,杞子,川楝子。
主治:滋养肝肾,疏肝理气。治肝肾阴虚,肝气不舒。胸脘胁痛,嗳气吞酸,咽干口燥,舌红少津,脉弦细弱。现用于胃溃疡、胃炎、慢性肝炎、肋间神经痛、高血压、神经官能症等属肝肾阴虚者。
用法用量:水煎,去渣温服。口苦干燥者,加黄连。
禁忌:有停痰积饮的息者忌服。
备注:方中重用生地滋阴养血以补肝肾为君;沙参、麦冬、当归、枸杞子配合君药滋阴养血生津以柔肝为臣;更用少量川子疏泄肝气为佐、使。共奏滋阴疏肝之功。
歌诀:一贯煎中用地黄,沙参枸杞麦冬襄,当归川楝水煎服,阴虚肝郁是妙方。
方义:肝藏血,主疏泄,体阴而用阳,喜条达而恶抑郁。肝肾阴血亏虚,肝体失养,则疏泄失常,肝气郁滞,进而横逆犯胃,故胸脘胁痛、吞酸吐苦;肝气久郁,经气不利则生疝气、瘕聚等症;阴虚津液不能上承,故咽干口燥、舌红少津;阴血亏虚,血脉不充,故脉细弱或虚弦。肝肾阴血亏虚而肝气不舒,治宜滋阴养血、柔肝舒郁。方中重用生地黄滋阴养血、补益肝肾为君,内寓滋水涵木之意。当归、枸杞养血滋阴柔肝;北沙参、麦冬滋养肺胃,养阴生津,意在佐金平木,扶土制木,四药共为臣药。佐以少量川楝子,疏肝泄热,理气止痛,复其条达之性。该药性虽苦寒,但与大量甘寒滋阴养血药相配伍,则无苦燥伤阴之弊。诸药合用,使肝体得养,肝气得舒,则诸症可解。
配伍特点:在大队滋阴养血药中,少佐一味川楝子疏肝理气,补肝与疏肝相结合,以补为主,使肝体得养,而无滋腻碍胃遏滞气机之虞,且无伤及阴血之弊。全方组方严谨,配伍得当,照顾到“肝体阴而用阳”的生理特点,诚为滋阴疏肝之名方。 加减化裁:若大便秘结,加瓜蒌仁;有虚热或汗多,加地骨皮;痰多,加川贝母;舌红而干,阴亏过甚,加石斛;胁胀痛,按之硬,加鳖甲;烦热而渴,加知母、石膏;腹痛,加芍药、甘草;两足痿软,加牛膝、薏仁;不寐,加酸枣仁;口苦燥,少加黄连。
二、柴胡疏肝散
规范名:柴胡舒肝散、柴胡疏肝汤
出处:《准绳·类方》卷四引《统旨》
处方:柴胡,陈皮(醋炒),川芎,芍药,枳壳(麸炒),甘草(炙),香附。
主治:疏肝理气。主治因怒气郁而胁痛,寒热往来,痛而胀闷,不得俯仰,喜太息,脉弦。现用于神经官能症、中耳炎等。胁肋疼痛。肝实胁痛,不得转侧,喜太息。
用法用量:柴胡舒肝散(《验方新编》卷五)、柴胡疏肝汤(《不知医必要》卷二)。
名家论述:①《景岳全书》:柴胡、芍药以和肝解郁为主;香附、枳壳、陈皮以理气滞;川芎以活其血;甘草以和中缓痛。②《谦斋医学讲稿》:本方即四逆散加川芎、香附和血理气,治疗胁痛,寒热往来,专以疏肝为目的。用柴胡、枳壳、香附理气为主,白芍、川芎和血为佐,再用甘草以缓之,系疏肝的正法,可谓善于运用古方。
歌诀:柴胡疏肝芍川芎,枳壳陈皮草香附,疏肝行气兼活血,胁肋疼痛立能消。 方义:肝主疏泄,性喜条达,其经脉布胁肋循少腹。若情志不遂,木失条达,则致肝气郁结,经气不利,故见胁肋疼痛,胸闷,脘腹胀满;肝失疏泄,则情志抑郁易怒,善太息;脉弦为肝郁不舒之征。遵《内经》“木郁达之”之旨,治宜疏肝理气之法。方中以柴胡功善疏肝解郁,用以为君。香附理气疏肝而止痛,川芎活血行气以止痛,二药相合,助柴胡以解肝经之郁滞,并增行气活血止痛之效,共为臣药。陈皮、枳壳理气行滞,芍药、甘草养血柔肝,缓急止痛,均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诸药相合,共奏疏肝行气、活血止痛之功。加减化裁:若胁肋痛甚者,酌加郁金、青皮、当归、乌药等以增强其行气活血之力;肝郁化火者,可酌加山栀、黄芩、川榛子以清热泻火。
三、调神攻坚汤
出处:刘绍武方
处方:柴胡,黄芩,苏子,党参,夏枯草,王不留行,牡蛎,瓜蒌,石膏,陈皮,白芍,川椒,甘草,大枣。
主治:疏肝理气,攻坚破瘀。主治肝郁气滞。(乳腺癌)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方解:方以柴胡为主药,疏肝理气,条达郁滞;配以黄芩泄肝火,抑少阳;苏子、陈皮、全瓜蒌行气化痰,开结消痞;石膏、夏枯草清热泄火;川椒止痛散结;白芍、甘草柔肝敛阴,缓急和络;王不留行破血逐瘀、通经行闭、削坚消积;牡蛎成以软化坚结;党参、大枣益气扶正,健脾助运。全方共奏疏肝、泄肝、柔肝、养肝、调肝、扶正抑木之效,最终达消瘤散结之目的。
四、导气汤
出处:《医方集解》
处方:川楝子,木香,茴香,吴茱萸(汤泡)。
主治:疏肝理气,散寒止痛。主治寒疝疼痛,或囊冷结硬如石,或牵引睾丸而痛。
用法用量:长流水煎服。
备注:本方所治寒疝,由肝经气滞,阴寒凝聚所致。方中川楝子苦寒,入肝舒筋,又导小肠、膀胱之热从小便下行,是为方中主药;木香升降诸气,通利三焦,疏肝而和脾,茴香入肾与膀胱,暖丹田而除冷气,吴茱萸行肝肾气分,燥湿而除寒,三味合用,能宜通肝气,通,利小便,燥湿除寒,配合主药,共成疏肝理气,散寒止痛之效。
歌诀:寒疝痛用导气汤,川楝茴香与木香。吴茱萸以长流水,散寒通气和小肠。方义:本方中川楝子苦寒,入肝理气,并导热外泄,为君药;木香、小茴香疏肝理气止痛;小茴香与吴茱萸辛温,散寒燥湿,共为臣药。本方温寒并用,药力简缓,疏肝行气,散寒止痛之力较弱。运用:主要用于治疗寒疝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阴囊冷痛,结硬如石,或引睾丸而痛为辨证要点。现代临床常用于治疗鞘膜积液,睾丸炎、附睾炎等属于寒侵肝经,气机阻滞证者。加减化裁:如大便坚硬者,加大黄;如邪热蓄血腹痛者,加红花、青皮。
五、柴胡蚤休汤
出处:《浙江省中医院方》
处方:炒柴胡,蚤休,茯苓,赤芍,白芍,茜草,当归,郁金,制香附,黄芩,莪术,全瓜蒌,生鳖甲,虎杖,甘草。
主治:疏肝理气,活血化瘀。主治气滞血瘀。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运用:肝喜疏泄条达,肝气郁结,气滞血瘀,则形成症积,痞块。方中以柴胡疏肝解郁,蚤休清热抗癌,伍用理气活血之药。治疗气滞血瘀型肝癌有良好效果。加减化裁:湿热,加茵陈10-30g,车前草15-20g,半枝莲15-30g;虚弱无力,语声低微,口干加孩儿参15g,鲜石斛15g,麦冬15g,玄参10g。
六、解肝煎
规范名:解恨煎(《笔花医镜》)。
出处:《景岳全书》卷五十一
处方:陈皮、半夏、厚朴、茯苓各,苏叶、芍药,砂仁。
主治:疏肝理气,化湿畅中。治暴怒仿肝,气逆胀满者。
用法用量:水300毫升,加生姜3~5片,煎服。如胁肋胀痛,加白芥子3克,如胸膈气滞,加枳壳、香附,藿香。
歌诀:解肝半夏厚朴汤,白芍陈皮砂仁帮。方义:解肝煎方中陈皮理气,茯苓治胸胁逆气,脘腹胀满,厚朴除滞气,半夏味辛以散气结,芍药质润以柔肝,砂仁行气增强散结之功,生姜以助本方疏散条达之力。诸药合用,共奏疏肝解郁之功效。适用于肝炎因痰气郁结所致之胸胁逆气、脘腹胀满、咽中如有物阻、咯吐不出、吞咽不下者。运用:临床应用于治疗急性胃肠炎和小儿厌食。加减化裁:如胁肋胀痛,加白芥子一钱;如胸膈气滞,加枳壳、香附、藿香之属。
七、疏肝和胃汤
出处:王兆松方
处方:柴胡,瓜蒌仁,川连,枳壳,木香,青皮,陈皮,草豆蔻,半夏,榔片,莱菔子,黄芩。
主治:疏肝理气,和胃散寒。主治肝郁胃寒。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运用:临床常用于慢性萎缩性胃炎,应用本方治疗34例,结果显效(临床症状和体征基本消失,食欲恢复正常;胃镜检查:胃粘膜基本正常或接近正常;病理检查:萎缩性胃炎改变为浅表性胃炎,不典型增生及肠上皮化生消失)11例,好转21例,总有效率94%。
八、加味瓜蒌汤
出处:曾广盛方
处方:当归,瓜蒌,乳香,没药,甘草,橘核,荔核。
主治:疏肝理气,活血化瘀,软坚散结。主治气血不足,肝气郁结,经脉瘀阻。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九、通气散
出处:《医林改错》卷上
处方:柴胡 香附各 川芎
炮制:研末。
主治:疏肝理气。治肝郁气滞,耳聋不闻雷声。
用法用量:每用,开水冲服,早、晚各二次。
备注:方中玄胡,《外科枢要》作“玄参”。
十、疏肝解郁汤
出处:《中医妇科治疗学》
处方:香附,青皮、柴胡、郁金各,丹参,川芎,红泽兰,延胡、金铃炭。
主治:疏肝理气,活血调经。治肝郁气滞,经行不畅,色淡红,量少,间有血块,胸胁胀满,有时嗳气,舌苔黄,脉弦者。
用法用量:水煎,温服。
加减化裁:如色淡量少无块者,加当归三钱。
十一、利胆排石汤
出处:姜春华方
处方:制大黄,枳实,虎杖,郁金,金钱草。
主治:疏肝理气,利胆排石。主治湿热内蕴,积久成石。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十二、平肝流气饮
出处:《万病回春》卷五
处方:当归(酒洗),白芍(酒炒),川芎,橘皮(盐汤洗),茯苓(去皮),半夏(姜制)、青皮各(醋炒),黄连克(酒炒),柴胡,香附(童便浸,炒),厚朴克(姜汁炒),栀子(盐水拌炒),甘草(炙,去皮),吴茱萸(煮三次,去水,炒)。
炮制:上锉一剂。
主治:疏肝理气,养血活血。治胁痛。
用法用量:加生姜3片,水煎,空腹时热服。
方义:当归、芍药、川芎补血活血;柴胡、栀子、黄连清热消炎;香附、青皮、橘皮理气止痛;厚朴、吴萸健胃止痛;半夏祛痰,治痰饮症,茯苓利水;干姜温中健胃,甘草调理诸药。附注:病人为一中年妇女,右胁作痛,食纳量下降已半年多,伴白细胞减少,肝大肋下2公分,脉沉,舌少苔质暗红,右上腹右季肋部压痛,局部肌紧张,肝大肋下2—3公分,中等硬度。腹水症。诊断为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要求中医药治疗。给予平肝流气饮,一周后,两胁作痛减轻。一月后,两胁痛消失,食纳量增加。再服半月,体重增加3公斤,一般情况良好。
十三、乳核饮
出处:吴熙方
处方:柴胡,白芍,香附,郁金,青皮,丹参,三棱,生牡蛎(先煎),白花蛇舌草,夏枯草,黄芪。
主治:疏肝理气,活血化瘀,消痰散结。主气滞血瘀,气阻痰凝。(乳腺增生)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方义:柴胡、白芍、香附、郁金、青皮疏理肝气,敛阴柔肝。丹参、三棱、莪术活血理气。牡蛎,夏枯草化痰软坚。白花蛇舌草散结消肿。黄芪扶正祛邪。加减化裁:经期经前乳房肿痛显著,肿块增大并随喜怒而消长,脉弦者,加延胡索、金铃子、橘核等;乳房肿块较大而胀痛明显,甚则刺痛,脉涩者,加桃仁、红花、王不留行、炮山甲。去白芍加赤芍;乳痛较轻或无痛,肿块较大质中等硬,脉弦滑者,加海藻、昆布、全瓜蒌、法夏、茯苓、淮山、白术。
十四、复方大柴胡汤
出处:《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
处方:柴胡,黄芩,川楝子,延胡索,白芍药,生大黄(后下)各,枳壳,木香,生甘草各,蒲公英。
主治:疏肝理气,清热解毒,通里攻下。治溃疡病急性穿孔第二期,从气血郁闭证转化为里实热证者。
用法用量:水煎服。首剂由胃管注入,以后每日一剂或两剂,晚上服或早晚分服。也可制成冲剂,用温开水冲服。若腹腔感染重者,加金银花、连翘等;便秘,加芒消;瘀血重者,加桃红、红花、生蒲黄、川芎等。
歌诀:复方柴芩楝白芍,延黄英草木枳壳;溃疡穿孔内感染,胰炎加桃硝赤芍。方义:柴胡、黄芩治往来寒热,和解少阳;大黄、枳壳治里热郁结、胸腹胀满、大便不通等阳明腑症;芍药和里;木香、川楝子、元胡为行气活血止痛药;配公英以清热解毒。故此方药有理气止痛、通里攻下、清热解毒的作用。运用:诊断要点:上腹或右下腹部压痛,肠鸣、便燥、身热、舌苔黄、脉数者。临床常用于消化性溃疡急性穿孔缓解后腹腔感染,急性胰腺炎,急性胆囊炎,胃切除术后促进胃肠功能早日恢复。加减化裁:如感染重者,加金银花、连翘,以清热解毒,同时配合抗菌素及消炎中药外敷;便结难下者,加芒硝、番泻叶,或配合灌肠,以促大便迅速通下;恢复期若有瘀血,表现腹背痛者,加桃仁、红花、蒲黄,以活血化瘀;肝郁重者,加香附、郁金,以疏肝理气。用于急性胰腺炎,本方加桃仁、赤芍、芒硝;用于急性胆囊炎,本方加茵陈、栀子。
十五、复方红藤煎
出处:李树人方
处方:红藤,乳香,紫花地丁,连翘,玄胡索,没药,大黄,丹皮,金银花,枳壳,赤芍,生甘草。
主治:清热解毒,通里攻下,疏肝理气,活血化瘀。主治热毒炽盛,蕴结肠腑,气滞血瘀。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十六、佛手柑饮
出处:《食物中药与便方》
处方:佛手柑,白糖适量。
炮制:将佛手柑,白糖适量,泡茶。或将佛手柑与粳米煮粥,常食效果相同。
主治:醒脾开胃,疏肝理气。
用法用量:每日服数次。
禁忌:适用于肝胃气滞之脘胁胀痛者。阴虚五心烦热者不宜食。
十七、消疬汤
出处:《贵阳中医学学报》
处方:柴胡,白芍,青皮,陈皮,半夏,茯苓,白芥子,香附,莪术,牡蛎,瓜蒌。
主治:疏肝理气,化痰软坚。主治肝郁痰结。(前列腺肥大)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方义:柴胡、白芍,疏肝解郁;香附、青皮理气疏肝;陈皮、半夏、瓜蒌、白芥子理气化痰散结;牡蛎、莪术软坚消积;茯苓渗湿利尿、共奏疏肝理气、化痰散结。运用:证见小便点滴不尽,或尿急,尿痛,阴部胀痛,脉弦,苔薄戎腻等。临床多表现为小便频数,淋沥不畅。点滴不尽,尿细如线,时断时续,或尿闭不通,急迫疼痛,并可伴见胸胁脘腹胀满或疼痛,食欲不振,易怒善太息,会阴部坠胀刺痛,舌苔白腻,脉滑。肛诊前列腺体积增大,尿检可见红细胞等。前列腺肥大症或合并尿潴留,病因、病机如上者,可用本方加减治疗。
十八、疏肝散
出处:《症因脉治》卷三
处方:柴胡 苏梗 青皮 钩藤 山栀 白芍药 广皮 甘草
炮制:上药研为粗末。
主治:疏肝理气。治恼怒伤肝,肝火怫逆,不能眠卧。
用法用量:水煎服。
十九、逍遥蒌贝散
出处:《中医外科学》
处方:柴胡、当归、白芍、茯苓、白术、瓜蒌、贝母、半夏、南星、生牡蛎、山慈姑。
主治:疏肝理气,化痰散结。治乳癖,瘰疬,乳癌初起。
用法用量:水煎服。
二十、清胆化石汤
出处:翁恭方
处方:柴胡,鹅不食草,延胡,金钱草,金铃子,黄芩,郁金,通草,蒲公英,北茵陈。
主治:疏肝理气,清热化滞,利胆排石。主治肝气郁结,木郁化火。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二十一、疏土汤
出处:《辨证录》卷四
处方:白术 茯苓各 肉桂 柴胡 白芍 枳壳 半夏
主治:疏肝理气,健脾化痰。治心腹饱满作胀,时或肠鸣,数欲大便,甚则心疼,两胁填实,为呕为吐,或吐痰涎,或呕清水,或泻利暴注,以致两足跗肿,渐渐身亦肿大者。
用法用量:水煎服。四剂愈。
二十二、疏肝解郁活血汤
出处:陈南扬方
处方:柴胡,枳实,白芍,制香附,广郁金,玄胡索,甘草,炙乳香。
主治:疏肝理气解郁,活血化瘀止痛。主治肝郁气滞,络脉瘀阻。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二十三、甲瘤汤
出处:李冠泽方
处方:柴胡,青皮,甲珠,当归,夏枯草,皂刺,僵蚕,海藻,浙贝,法半夏。
主治:疏肝理气,和血散结。主治痰气结聚。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方名:大柴胡汤
出处:《金匮要略》(汉·张仲景)
处方:柴胡(15克) 黄芩(9克) 芍药(9克) 半夏(9克) 生姜(15克) 枳实(9克) 大枣(4枚) 大黄(6克)
炮制:水煎2次,去渣,再煎,分两次温服。
功用:和解少阳,内泻热结。
主治:少阳阳明合病。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呕不止,郁郁微烦,心下痞硬,或心下满痛,大便不解或协热下利,舌苔黄,脉弦数有力。(本方常用于急性胰腺炎、急性胆囊炎、胆石症、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等属少阳阳明合病者。)
方解:
本方系小柴胡汤去人参、甘草,加大黄、枳实、芍药而成,亦是小柴胡汤与小承气汤两方加减合成,是和解为主与泻下并用的方剂。小柴胡汤为治伤寒少阳病的主方,因兼阳明腑实,故去补益胃气之人参、甘草,加大黄、枳实、芍药以治疗阳明热结之证。
因此,本方主治少阳阳明合病,仍以少阳为主。症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表明病变部位仍未离少阳;呕不止与郁郁微烦,则较小柴胡汤证之心烦喜呕为重,再与心下痞硬或满痛、便秘或下利、舌苔黄、脉弦数有力等合参,说明病邪已进入阳明,有化热成实的热结之象。在治法上,病在少阳,本当禁用下法,但与阳明腑实并见的情况下,就必须表里兼顾。
《医方集解》说:“少阳固不可下,然兼阳明腑实则当下。”方中重用柴胡为君药,配臣药黄芩和解清热,以除少阳之邪;轻用大黄配枳实以内泻阳明热结,行气消痞,亦为臣药。芍药柔肝缓急止痛,与大黄相配可治腹中实痛,与枳实相伍可以理气和血,以除心下满痛;半夏和胃降逆,配伍大量生姜,以治呕逆不止,共为佐药。
大枣与生姜相配,能和营卫而行津液,并调和脾胃,功兼佐使。总之,本方既不悖于少阳禁下的原则,又可和解少阳,内泻热结,使少阳与阳明合病得以双解,可谓一举两得。正如《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所说:“斯方也,柴胡得生姜之倍,解半表之功捷;枳芍得大黄之少,攻半里之效徐,虽云下之,亦下中之和剂也。”然较小柴胡汤专于和解少阳一经者力量为大,名曰“大柴胡汤”。
禁忌:斟酌。
化裁:兼黄疸者,可加茵陈、桅子以清热利湿退黄;胁痛剧烈者,可加川楝子、延胡索以行气活血止痛;胆结石者,可加金钱草、海金沙、郁金、鸡内金以化石。
附方:厚朴七物汤(《金匮要略》)
附注:本方为治疗少阳阳明合病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心下满痛,呕吐,便秘,苔黄,脉弦数有力为辨证要点。
文献:方论 吴谦,等《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卷8:“柴胡证在,又复有里,故立少阳两解法也。以小柴胡汤加枳实、芍药者,仍解其外以和其内也。去参、草者,以里不虚。少加大黄,以泻结热。倍生姜者,因呕不止也。斯方也,柴胡得生姜之倍,解半表之功捷。枳、芍得大黄之少,攻半里之效徐,虽云下之,亦下中之和剂也。” 《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并治》:“按之心下满痛者,此为实也,当下之,宜大柴胡汤。”
二、大柴胡汤涉及药材
柴胡:为伞形科植物柴胡或狭叶柴胡的干燥根。按性状不同,分别习称“北柴胡”及“南柴胡”。春、秋二季采挖,除去茎叶及泥沙,干燥。性味归经:苦,微寒。归肝、胆经。功能主治:用于感冒发热.寒热往来,胸胁胀痛,月经不调;子宫脱垂,脱肛。注意事项:大叶柴胡Bupleurum10ngiradiatumTurcz.的干燥根茎,表面密生环节,有毒,不可当柴胡用。
黄芩:为唇形科植物黄芩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i的干燥根。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和泥沙,晒后撞去粗皮,晒干。性味归经:苦,寒。归肺、胆、脾、大肠、小肠经。功能主治: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用于湿温、暑湿,胸闷呕恶,湿热痞满,泻痢,黄疸,肺热咳嗽,高热烦渴.血热吐衄,痈肿疮毒,胎动不安。注意事项:《本草经疏》:脾肺虚热者忌之。凡中寒作泄,中寒腹痛,肝肾虚而少腹痛,血虚腹痛,脾虚泄泻,肾虚溏泻,脾虚水肿,血枯经闭,气虚小水不利,肺受寒邪喘咳,及血虚胎不安,阴虚淋露,法并禁用。
芍药:为毛茛科植物芍药的根。夏、秋季采挖,除去根茎及细根,洗净,刮去粗皮,晒干或人沸水中略煮,使芍药根发软,捞出切片晒干。性味归经:味酸、苦,性微寒。功能主治:清血热,祛瘀血,止痛。附方:主治瘀血性疼痛,闭经,月经不调,子宫痞,关节肿胀。治月经不调,闭经当归、川芎、桃仁、红花各3g,芍药6g。制成散剂。每次1.5~3g,每日1~3次,温开水送服。(《蒙药学》五味芍药散)。
半夏:本品为天南星科植物半夏PinelLia ternata( Thunb.) Breit.的干燥块茎。夏、秋二季采挖,洗净,除去外皮和须根,晒干。性味归经:辛、温;有毒。归脾、胃、肺经。功能主治: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用于湿痰寒痰,咳喘痰多,痰饮眩悸,风痰眩晕,痰厥头痛,呕吐反胃,胸脘痞闷,梅核气;外治痈肿痰核。注意事项:不宜与川乌、制川乌、草乌、制草乌、附子同用;生品内服宜慎。
生姜:为姜科植物姜Zingiber ojjcinale Rosc.的新鲜根茎。秋、冬二季采挖,除去须根和泥沙。性味归经:辛,微温。归肺、脾、胃经。功能主治:解表散寒,温中止呕,化痰止咳,解鱼蟹毒。用于风寒感冒,胃寒呕吐,寒痰咳嗽,鱼蟹中毒。注意事项:阴虚内热及实热证禁服。附方:生姜泻心汤《伤寒论》;桂枝汤《伤寒论》;生姜甘草汤《备急千金要方》;当归生姜羊肉汤《金匮要略》;生姜半夏汤《金匮要略》。
枳实:为芸香科植物酸橙酸橙Citrus aurantium L.及其栽培变种或甜橙Citrus sinensis Osbeck的干燥幼果。5~6月收集自落的果实,除去杂质,自中部横切为两半,晒干或低温干燥,较小者直接晒干或低温干燥。性味归经:苦、辛、酸,微寒。归脾、胃经。功能主治:破气消积,化痰散痞。用于积滞内停,痞满胀痛,泻痢后重,大便不通,痰滞气阻,胸痹,结胸,脏器下垂。注意事项:孕妇慎用。
大枣:为鼠李科植物枣Ziziphus jujuba Mill.的干燥成熟果实。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晒干。性味归经:甘,温。归脾、胃、心经。功能主治: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用于脾虚食少,乏力便溏,妇人脏躁。注意事项:凡有湿痰、积滞、齿病、虫病者,均不相宜。《医学入门》:心下痞,中满呕吐者忌之。多食动风,脾反受病。《本草经疏》:小儿疳病不宜食,患痰热者不宜食。《本草汇言》:胃痛气闭者,蛔结腹痛及一切诸虫为病者,咸忌之。《随息居饮食谱》:多食患胀泄热渴,最不益人。凡小儿、产后及温热、暑湿诸病前后,黄疽、肿胀长并忌之。
大黄:为蓼科植物掌叶大黄Rheum palmatum, L.、唐古特大黄Rheum tanguticum’Maxim. ex Balf.或药用大黄Rheumoj-flcinale Baill.的干燥根和根茎。秋末茎叶枯萎或次春发芽前采挖,除去细根,刮去外皮,切瓣或段,绳穿成串干燥或直接干燥。性味归经:苦,寒。归脾、胃、大肠、肝、心包经。功能主治: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逐瘀通经,利湿退黄。用于实热积滞便秘,血热吐衄,目赤咽肿,痈肿疗疮,肠痈腹痛,瘀血经闭,产后瘀阻,跌打损伤,湿热痢疾,黄疸尿赤,淋证,水肿;外治烧烫伤。酒大黄善清上焦血分热毒。用于目赤咽肿,齿龈肿痛。熟大黄泻下力缓,泻火解毒。用于火毒疮疡。大黄炭凉血化瘀止血。用于血热有瘀出血症。
便秘:大便干燥如羊屎,发烧心烦,或有谵语(说胡话),口干欲饮,舌质红苔黄燥,脉滑数,用调胃承气汤。生大黄12,芒硝12,炙甘草6克。用水600毫升,煎大黄、甘草至200毫升,去滓,入芒硝,小火煮开2次,1次温服
便秘:大便干,但还能成条状(没有干到羊屎状的程度),腹胀很重,舌红苔黄燥,脉滑数,可用小承气汤。大黄12,枳实10,厚朴6克,水煎取450毫升,分2次温服。
便秘:大便干燥如羊屎,腹部胀满疼痛,或有潮热谵语,手足濈然汗出,舌红苔黄燥起刺,或焦黑燥裂,脉沉实有力,用大承气汤。生大黄12,厚朴24,枳实12,芒硝10克。先煎枳实、厚朴半小时,后下大黄煎10分钟后去滓,取药汁约400毫升,加入芒硝溶化,分2次温服。
气虚便秘:大便干或并不太干,但欲解不得出,使劲则汗出气短,便后有虚脱的感觉,疲乏无力,面白懒言,舌质淡苔薄白,脉弱无力。此为气虚便秘,用黄芪汤:炙黄芪30,麻子仁15,陈皮10克,蜂蜜30毫升。前三味用水煎取400毫升,兑入蜂蜜,分二次温服。
血虚便秘:大便干结,面色无华,皮肤干燥,头晕眼花,心慌气短,健忘失眠,口唇色淡,舌质淡苔少,脉细。可用润肠丸:当归15,生地15,麻子仁15,桃仁10,枳壳10克。水煎取600毫升,分3次温服
阴虚便秘:大便干结,形体消瘦,头晕耳鸣,两颧红赤,心烦失眠,潮热盗汗,腰膝酸软,舌质红少苔,脉细数。有人将此形容为“无水舟停”。可用增液汤:生地30克,玄参30克,麦冬15克,水煎取600毫升,分3次温服。这一治法也被称为“增水行舟”。
阳虚便秘:大便干或不干,排出困难,小便清长,面色晄白,四肢不温,腹中冷痛,腰膝酸冷,舌质淡苔白,脉沉迟无力。可用济川煎:苁蓉15,淮牛膝15,当归12,升麻6,泽泻10,枳壳10克,水煎取600毫升,分3次温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