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治疗神经性头痛
头为清阳之府,清阳之气受到外感或内伤的干扰,便会发生头痛。故治疗头痛,首先应辨其是外感头痛还是内伤头痛。外感头痛有属于风、寒、暑、湿、燥、火之不同,内伤头痛又分属于气虚、血虚、阴虚、阳虚之异,不同的头痛都有其不同的脉症可以辨识,针对不同病因、病机去其疼痛并不是太困难。
唯临证时,有一种慢性头痛,悠悠戚戚,牵延不愈,或在一侧,或在颠顶,诸如情绪不畅、受风、感寒、甚至天气变化等,都能引起头痛发作,脉来往往沉细微弦,并无任何热象,一派阳气虚损、清阳不足于上呈的表现,西医学往往诊断为“神经性头痛”,
余用“加味乌星散”治疗,每能应手取效。方如下:制川乌、南星、细辛、地龙各3克,菊花6克,冰片0.9克。先煎川乌、南星、细辛、地龙四味,“菊花”最后加入稍煎即成,分2次服,冰片另研极细,分做两份,临服时冲入,服后略休息,头痛即止。全方的主要作用是升清阳、化浊气、入脑通络。
二、治疗心绞痛
心前区绞痛而不重,又叫做“心胸痛”,属于中医“胸痹”范畴;心前区剧烈的绞痛,则叫做“真心痛”。胸痹只是气滞而不流畅;真心痛则为心阳衰竭的表现。两种情况统属于西医学所诊断的“冠心病”的范畴,不过前者较轻,后者略重而已。
祖国医学认为,心为阳中之阳脏,血之所以能循环不息,并不是血液本身的作用,而是由心阳为之推动来完成的,这是“心主血脉”理论的重要内容,因而心阳的作用便在心脏中占有主要地位,心阳的盛衰直接影响着血液循环的正常与否。所以若阳气滞而不畅,便会引发胸痹;若阳气衰竭,便将出现真心痛。
根据上述理论认识,余制成“参七散”一方,用于“胸痹”与“真心痛”的治疗,都能取得控制疼痛的显效。方如下:白人参15克,三七9克,川附片9克,川郁金12克,山楂9克,五灵脂9克,肉桂6克,降香9克,乳香3克,炙甘草15克。共研末,每服6克,米醋或温热黄酒送服。全方的主要作用即在扶助心阳,畅通血行,从而控制了疼痛。
三、治疗虚寒性胃痛
胃痛,寒热虚实均有之,但以虚寒证最为多见,亦较为难治。胃为多气多血之腑,又为水谷之海,只有胃中气血和调,才能消磨水谷,蒸化精微,而为气血之源,以维持胃中多气多血的正常生理。如果这种正常生理得不到维持,发生气亏血少,或者气虚而滞等病变,引发胃脘疼痛,总宜增进胃的消磨功能,开辟气血生化之源,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胃痛的发生。
经过多年的摸索,余制成“驱寇饮”一方,控制虚寒性胃痛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方如下:炒山楂12克,炒白芍9克,陈皮9克,荆芥3克,柴胡6克,炒肉蔻3克,制香附9克,清半夏9克,五灵脂9克,乳香3克,白茯苓9克,伏龙肝6克。水煎服,服时滴入米醋五六滴。全方的组成,即在增进胃消磨功能的基础上,辅以调和气血之品。
四、治疗血虚肝逆胁痛
人体两侧胁部统为肝胆经脉所在。凡因外感而引起胁痛,多责于少阳胆经,常兼见口苦、呕逆、往来寒热等表现;内伤胁痛,则多责于肝经,常为肝亢气逆或肝郁气滞所导致。肝的功能既主藏血,又以疏泄生发之气为正常生理的表现之一,故从生理言,肝藏血正常,则有助于肝气的疏泄,肝疏泄正常亦能使其更好的藏血。因此肝脏发生病变,最多见的不是血不足以养肝而致肝气亢逆,便是肝气郁滞使血不能很好地归藏,有一于此都足以使两胁或偏侧发生疼痛。
余于这种胁痛用“双解散”颇具卓效。方如下:川芎4.5克,枳实9克,生甘草6克,片姜黄9克,桂心3克,川郁金12克,五灵脂9克,炒赤芍18克,金铃子9克,延胡索9克,水煎服。全方的主要作用是活血以养肝、舒肝以藏血,肝血能谧藏,肝气得疏泄,疼痛的病变便从根本上得到了治疗。所谓“双解”,既有益于肝气肝血,又无分于左胁右胁也。
五、治疗虚证腰痛
六、治疗关节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