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神农本草经》中便载白芍有“利小便”之功,《名医别录》也言其“去水气,利膀胱大小肠”。近代医家张锡纯对白芍的利水消肿作用颇有研究,他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言其“性善滋阴,而又善利小便,原为阴虚小便不利之主药也。”而且白芍养肝调肝,肝不足者用之可补,肝太过者用之可抑,总使肝之疏泄正常,“为肝气能上达,故能助心气之宣通,为肝气能下达,故能助肾气之疏泄”。张氏对白芍利水消肿的作用,不仅从医理上予以阐发,而且在实践中广为运用加以证实。其治“邻村霍氏妇,周身漫肿,腹胀小便不利,医者治以五皮饮不效”,即重用生杭芍一两半为君,“煎服一剂即见效验”。
笔者治疗水肿病,师前贤之经验,在辨证的基础上,尤其是经通常利水消肿药无效时,喜在方中运用白芍,常能收到意想不到的疗效。特别是阴虚有热之水肿,屡试不爽。另外,运用白芍治疗水肿,用量需30克~120克
处方:泽漆40克,黄芪20克,青皮10克,陈皮10克,大黄12克,苦参15克,柴胡12克,猪苓10克,赤芍15克,贯众10克,甘草10克,每日一剂水煎服两次早晚分服30日为一疗程。
疗效:服药一疗程95%肝功五项转为正常,病态症状消失,疗程乙肝表面抗原转阴率64%,疗程乙肝表面抗原转阴率77%,并产生抗体,自服药之日起,足3个月复查,保你收到意想不到的神奇效果。
注:方中主药泽漆,为国家统一标准正规命名,为大戟科二年生草本,绝不可用泽泻,泽兰,牛漆,干漆等任何药物代替,药用其茎叶,味苦,微笑寒,有小毒,临床常用于各种急慢性感染,疮疖肿毒,如传染性肝炎,各种结核,类风湿性关节炎,支气管炎,胃炎,癣疮发痒等症。
乙型肝炎特效方
对于乙型肝炎及病毒携带者,我科室采用下方2-3个月可使阴转率达95%以上:青黛170克,血竭150克,沉香90克,犀角90克,粉碎过筛,制丸或制片1000片,日服两次,每次10粒(片)。服药期间忌烟,酒,辣椒,严重胃肠病,孕妇及月经期慎服。另一方用药2-4个月便可出现抗体,虫草90克,蜂尸170克,西洋参150克,刺五加90克,制剂,服法,忌事同上
秘方:黄连、黄栀子、黄芩、黄柏、桑叶各10g,大黄10至15g,丹参、桑白皮、赤芍各15g,连翘、丹皮各12g,生甘草6g。
用法:大便稀者大黄减量。先将上药用自来水浸泡三十分钟,再煎煮三十分钟,每剂煎两次。再将两次药液混合后,分为两份,每日一剂,早晚各服一次。同时再配合无名肿毒钉 (黄连、轻粉各50g,置于75%酒精中浸泡七天以上)搽患处,每日三次。十剂为一个疗程。
方解:本方有清热凉血止痛、活血祛瘀生新之功。临床用此方治疗112例,痊愈89例,显效16例,有效5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达98.2%。其中黑头粉刺痊愈8例;丘疹性粉刺痊愈74例;结节性。囊肿性粉刺痊愈6例。平均3.5个疗程。
消渴一病,早在《内经》中已有记载,后世诸家多有发挥,其论各具特色。笔者精研前贤教诲,结合个人临床体会,深感东垣提出“血中伏火”、“津液不足”、“燥热为病”(《兰室秘藏·消渴门》)和叶天士提出“三消一证,虽有上、中、下之分,其实不越阴亏阳亢,津涸热淫而已”的。论断,揭示了三消一证的本质,确属真知灼见。针对这一病机,笔者设计“三消饮”方治疗此症,临床应用多年,疗效满意。方剂组成: 生山药60-100g 天花粉30-60g 地骨皮15—30g 枸杞子15—30g 生地黄15—30g 玄参15—30g 丹皮10一20g 乌梅10—20g 偏重于上消者加天冬15—20g,麦冬15—20g;偏重于中消者,加知母l0-0g,生石膏30—100g,偏重于下消者加五味子lO—l5g,山萸肉10—15g,桑螵蛸10一15g。使用本方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用量宜足,不可因药量大而畏用,否则药不及病,徒劳无功。本方剂中所标明药量之幅度,临床可根据病人体质情况,斟酌病情轻重和承受能力,确定具体剂量,在此范围内使用,不会产生不良反应。 2.无典型症状之隐性糖尿病,凡血糖量增高者,皆可使用基础方。因为“血糖”含大量热能,也即“血中伏火”,笔者屡用屡效,未见偏差。 3.近世治消渴多参用“饮食疗法”,笔者体会,除应禁忌辛辣、油腻肥甘及过多食糖外,不必勉强控制饮食量。只要用药得当,燥热一除,伏火得清,津液渐复,则饮食饮水自可调至正常,诸症亦可随之消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