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室秘藏·头痛门》:“厥阴头项痛,或吐痰沫,厥冷,其脉浮缓,吴茱萸汤主之。”
吴茱萸汤,为治疗厥阴头痛之代表方。
此类头痛多因肝寒浊阴上逆,因此头痛强烈。
吴茱萸可以温散厥阴肝经的寒气,寒气一散,头痛也就消失了。
一般的头痛,可以用袪风、通经络的药去治,但是吴茱萸汤证的头痛,袪风、通经络没有办法。一定要把肝胃的阴寒解决,这个头痛才能缓解。
原方为吴茱萸 9g,生姜18g,人参9g,大枣十二枚。用量仅供参考。
吴茱萸为君,禀辛热疏利之性,功擅暖肝、温胃、降逆、止痛,《神农本草经》谓其“主温中、下气、止痛……”,可以说是对吴茱萸功效的高度概括;
配合人参、大枣补益中焦,为臣;生姜和胃止呕,为佐使之药。
对于厥阴头痛而伴有恶心、呕吐,甚则呕出涎沫者,使用本方尤为贴切。
《冷庐医话·头痛》:“厥阴之脉会于巅顶,故头痛在巅顶。
指出了厥阴头痛的典型症状:头痛,以巅顶部头痛为主,有的或伴有呕恶、吐涎等。
如果一个人的头痛长年不愈,你如果问他:“会不会头痛的时候想吐?”
如果会,吴茱萸汤对于头痛又呕吐的,基本上是一剂见效。
大多医家认为,厥阴头痛不应局限于巅顶头痛,某些偏头痛、目睛胀痛等不适亦可归于厥阴头痛范畴。
现代医家胡希恕曾云:“剧烈头痛或头晕而呕吐者,或恶心欲吐无热像者,本方具有捷验。
……偏头痛,尤其偏于左侧者,大多属于本方证……”
临床上有些偏头痛患者,尤其伴有头部畏寒、畏风,或头痛遇冷加重者,若以寻常思路治疗,往往疗效不佳。
此寒凝肝脉,有寒故痛也。
临床尚有头痛伴目睛胀痛不适,或仅以目睛胀痛不适为主诉者,亦可以吴茱萸汤治疗。
因足厥阴经“系目系”,谓眼球及其与脑组织的脉络联系,寒凝肝脉,气血不畅,则目睛胀痛不适,此种症状多见于高血压、青光眼患者,临床亦较多见。
总之,厥阴头痛之临床表现多样,并伴有整体或局部怕冷等症状,如畏寒喜暖,尤其头部畏寒、畏风,舌质淡,苔白,脉弦等。
部分患者尚伴有消化系统症状,如呕恶、吐涎、胃脘胀满,其病机为肝胃虚寒、浊阴上逆,方用吴茱萸汤加减。
有学者指出了吴茱萸汤尚能治疗痰饮头痛,临床尚有一些慢性头痛患者,在辨证方中加入单味吴茱萸可提高疗效,临床上应当引起重视
吴茱萸治疗肝寒气滞引发的疼痛
唐代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大家应该很熟悉。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其中的茱萸,指的就是吴茱萸。
我们来看一个温中止呕的方子——吴茱萸汤。
吴茱萸汤出自《伤寒论》,由吴茱萸、人参、生姜、大枣四味药组成。
吴茱萸汤辛苦甘温合用,专为肝胃虚寒而设。
我们抓住辨证要点,抓住干呕,吐涎沫,畏寒肢冷,舌淡,白滑,脉弦迟这几个点。
如果呕吐厉害,加半夏、砂仁以降逆止呕;
头痛厉害加川芎、当归以养血止痛;
反酸很厉害可加乌贼骨、煅瓦楞以制酸。
治疗肝郁化火,肝胃不和的胁痛口苦、呕吐吞酸,常配伍黄连,代表方剂是左金丸。
左金丸中只有吴茱萸和黄连两味药,两者按照1:6的比例配伍。
用黄连的苦寒之性制约吴茱萸的温热之性,而保留吴茱萸降逆止呕之功,去性存用。
而且吴茱萸可引黄连入肝经,还可调达肝气,还可制约黄连的苦寒之性,一药四用。
吴茱萸还可助阳止泻,本品苦热,性热散寒、味苦燥湿,能够散寒燥湿以止泻。
治疗寒湿泄泻可单用,或者是与其他的温中燥湿药同用。
吴茱萸辛散苦泄,性热祛寒,善入肝经,既能够散肝经之寒邪,又能够解肝经之郁滞。
还有良好的止痛作用,为治疗肝寒气滞诸痛之要药。
若治寒凝肝经、肝气不舒、冲任不利、血脉不畅之痛经,常与桂枝,当归,川芎等配伍。
治疗肝郁胃寒,或者是中焦虚寒,脘腹冷痛,常与高良姜、砂仁、丁香等药配伍。
此外,本品外用有燥湿止痒作用,可治疗湿疹湿疮。
本品辛热燥烈,容易耗气动火,故不宜多用久服。
阴虚有热者忌用,孕妇慎用。
此方出自京师名医之手,本人在北京进修时偶得。
临床使用多年,在治疗各类顽固性头痛及三叉神经痛尤其是使用各种止痛剂麻醉剂无效的患者疗效神奇,屡试不爽。
配方:川芎28g、当归18g、细辛5g(后下)、大蜈蚣2条(焙干研末冲服)
头部冷痛(遇冷风或气温变低痛重)加白芷20g。
头部热痛(闷热时痛重)加甘菊20g苍耳子18g
头痛剧烈如针扎火烤加白僵蚕18g生石膏25g
三叉神经痛加生白芍20g白芥子12g白芷15g
后头痛加羌活20g
前头痛加白芷18g
偏头痛左侧加柴胡20g右侧加生白芍18g
头顶痛加藁本18g
每日一剂,病史长者可加服3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