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松教授从瘀论治阳痿经验
男性勃起功能障碍(俗称阳痿,ED),中医又称之为“不起”“阴痿”“阴器不用”“阳不举”“筋痿”等。作为最常见的男性性功能障碍,ED的出现给两性伴侣之间和谐稳定的关系带来了挑战。有调查显示山东省男性ED的患病率约为25.8%,中老年人群患病率相较于年轻群体较高,40岁及以上人群的患病率为33.83%,60岁以上男性患病率更高。传统中医认为阳痿主要病机为肾虚,并可兼有他证,故治疗上多从补肾壮阳为主,兼以疏肝解郁、行气活血。李海松教授经过多年临床发现对于阳痿患者施以“活血化瘀、通络息风”之法常获良效,认为当今社会环境下,男性阳痿之核心病机应为“血瘀”,治疗应“从瘀、从络”论治。
1中风与阴茎中风之异同:
对于中风的认识中医经历了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中风的主要病因病机为气血逆乱,遂生风火痰瘀,致使脑脉瘀阻,表现在外则为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言语不利、身体偏瘫等,是目前临床上的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又因其具起病急骤、症状变化多端等特点,如风“善行数变”,故称之为“中风”。
而阳痿,古人对其症状特点总结为“痿而不举”“举而不坚”“坚而不久”。从症状来看,两者都会出现机体局部的“痿废不用”。发病人群方面,中风多见于中老年人群,且其患病率呈现随年龄增长而升高的特点,这与阳痿的发病情况具有相似性,研究表明阳痿的发病率亦与年龄呈正相关。从中医证型角度而言,中风病的众多证型中与“血瘀”相关的中医证型最为普遍。
而李海松教授认为对于阳痿来说,因湿热、肝郁、肾虚、脾虚等因素均可导致阴茎局部气血运行不畅,又或瘀血阻于阴茎络脉,使得阴茎无法得到充分濡养,房事时无法兴奋而起,最终导致阳痿产生,因此,血瘀既是其病理产物又是其病理因素,血瘀可以视为阳痿之终极病机,且贯穿疾病始终。在此基础上,李海松教授结合自身临床经验,提出阳痿的“阴茎中风”观点,治疗上则强调血瘀在本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中医辨证论治应以“活血化瘀、通络息风”为基本大法。
2血瘀与阳痿病机关联:
中医认为阳痿虽可能由其他原因导致,但是总归以“肾虚”为主,如《诸病源候论》里提到:“劳伤于肾,肾虚不能荣于阴器,故痿弱也。”认为阴茎主要依赖肾精的濡养,而肾虚必然导致阴茎失养,房事时则会痿软不用。而明代医家张景岳更是在其《景岳全书》中提出阳痿的“命门火衰论”,虽不否认实证导致的阳痿,但认为是“仅有之耳”。所以“肾虚论”在阳痿的传统认知与治疗中占据了主要地位。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人与古人在起居饮食等生活方式上已是大不相同。从临床实际出发,笔者发现临床中“肾虚”在阳痿患者中已不再占据主导地位,对于阳痿的诊治已经从以往“肾虚论治”转向“从瘀论治”“从络论治”等方向。
而传统中医学对于ED的认识虽以“肾虚”为主,但亦有医家认识到若气血运行不畅、瘀血阻于络脉,则可病发阳痿,如《证治概要》提到:“阴茎以筋为体……若气血运行障碍,则阴茎血少而难充……”在此基础上,李海松教授认为ED病位虽在肾,但与肝心脾等脏器密切相关,肝郁和肾虚可视为本病的基本病机,而血瘀为其核心病机。肝郁、肾虚、脾虚等均可导致血瘀,最终导致男性勃起功能障碍的产生。
2.1因瘀致痿:阴茎以气血为用,气血畅则勃起坚。李海松教授认为对于ED来说瘀血阻络是根本,由于瘀血导致阴茎局部的气血运行不畅,出现气滞血瘀,瘀久化热生风,阴茎的正常生理功能不能得到保障,故而产生阳痿。基于此,李海松教授提出了“阴茎中风”观点,认为阳痿多是在血瘀、肾虚、肝郁、脾虚、湿热等各种病理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阴茎局部血行不畅,宗筋失于濡养,正常生理功能不能发挥导致的。同时气血瘀滞不仅阻碍了新血的生成,同时影响了阴茎的络脉系统,使得络脉瘀阻程度进一步加重,产生络风内动,表现在外则为行房事时阴茎无法维持正常勃起状态,时好时坏。
2.2肝郁致瘀:肝主筋,且肝经环绕阴器,又而阴茎为宗筋所属,故此,中医认为阴茎功能的好坏与肝脏功能是否正常密切相关,如《类经藏象类》云:“肝为阴中之阳,其脉绕阴器,强则好色,虚则妒阴,时憎女子。”李海松教授认为肝郁作为ED的病理特点,肝郁生风多见于年轻人。首先年轻人的精力、体力相较于中老年人更旺盛很少会出现肾虚的情况;其次在当今快节奏的社会环境下,年轻人往往承受着更大的社会压力,肝气郁结的情况更容易产生。从五脏功能来看,肝藏血主疏泄,肝气调达则血液运行舒畅,阴茎便能得到充分濡养在行房事时便能勃起坚久有力;反之,肝气郁结则血行不畅,气滞则血瘀,阴茎未能得到血液充分濡养,对外则表现为行房事时阴茎勃起不坚或者不持久,甚至完全无法勃起,出现时好时坏的症状,即为“中风”之症。
2.3肾虚致瘀:王清任在其《医林改错》中指出:“元气既虚,必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气,必停留而瘀。”这里的元气便是指肾气,为肾精所化。而肾者为先天之本,主藏精,内含人体元阴元阳,肾阴不足,则精血无以生化,久而化热生风,热随风动;肾阳虚则寒从中生,血液凝于脉道,气虚运行无力,瘀久亦可化热生风。总之,肾虚之患导致宗筋失养,失其作强功能,易导致阳痿的产生。
2.4脾虚致瘀:脾胃作为后天之本,凡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皆赖后天饮食水谷之精微濡养,阴茎亦不例外。《医述》有云:“若以忧思太过,抑损心脾,则病及阳明、冲脉,而水谷气血之海必有所亏,气血亏而阳道斯不振矣。”说明若脾失健运,后天失养,气血生化乏源,运行无力,宗筋则失于后天精微物质濡养而风气内动,表现在阴茎上则出现“痿而不举”“举而不坚”“坚而不久”之阳痿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