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新华教授运用黄元御思想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经验
谭新华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湖南省名中医,国家首批、第三批“中医药学术经验继承人”导师,享受国务院人事部国家特殊津贴专家,从事医疗、教学、科研工作五十余年,衷中参西,学验俱丰,在治疗慢性前列腺炎方面经验尤为丰富。
黄元御学说的核心即为“中气学说”,其认为,人之所病,悉因于中气的衰败。治疗上强调“法当治中以培升降之用,燥土而拨转运之机。所谓发千钧之弩者,由一寸之机转,转万斛之舟者,由一寻之木也”,即调畅脾胃中枢阴阳升降,中气得运,枢轴转动,脾胃升降复职而复其升降轮转秩序,而火炎金逆、水寒木陷、气滞血瘀、神飞精遗诸般病变亦因之焕然冰释。谭新华教授根据慢性前列腺炎病因病机特点,认为其深合“中气学说”思维,采用升阳除湿法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疗效可靠。
1黄元御思想概要:
黄元御《四圣心源》中有:“阴阳肇基,爰有祖气。祖气者,人身之太极也……祖气之内,含抱阴阳,阴阳之间,是谓中气,中者,土也。土分戊己,中气左旋,则为己土,中气右转,则为戊土,戊土为胃,己土为脾。己土上行,阴升而化阳,阳升于左,则为肝,升于上,则为心;戊土下行,阳降而化阴,阴降于右,则为肺,降于下,则为肾。肝属木而心属火,肺属金而肾属水,是人之五行也”。
这里阐述了肝、心、肺、肾人之四象的生成,加之脾胃,人之阴阳两仪即形成了人之五行,体现了“脾居中土,浇灌四旁”的重要性。从生理状态上来讲,黄元御认为“脾为己土,以太阴而主升,胃为戊土,以阳明而主降,升降之权,则在阴阳之交,是谓中气。胃主受盛,脾主消磨,中气旺则胃降而善纳,脾升而善磨,水谷腐熟,精气滋生,所以无病。脾升则肾肝亦升,故水木不郁,胃降则心肺亦降,金火不滞。火降则水不下寒,水升则火不上热”。
阐述了脾胃中枢转运正常带动肝、心、肺、肾运转正常,并详细阐述了肝、心、肺、肾升降运动方向。肝、肾随脾升而升,使肾水上济制约心火;心、肺随胃降而降,使心火下移暖肾水,能很好解释慢性前列腺炎患者易上火或流鼻血或口腔溃疡,同时又怕冷或夜尿频多之类上热下寒的现象。
在发病机制上,其认为,人之所病,悉因于中气的衰败。“中气衰则升降窒,肾水下寒而精病,心火上炎而神病,肝木左郁而血病,肺金右滞而气病……”。阐述了由于脾胃升降失调导致的精、神、血、气病,可见因脾胃升降失调所致疾病之广。脾属阴,主湿,喜燥,主升清;胃属阳,主燥,喜湿,主降浊,脾胃的升降失调多由湿邪所致,故而提出了“十人之中,湿居八九而不止也……人之衰老病死,莫不由此”。
并据此提出了治疗大法“医家之药,首在中气……泻水补火,扶阳抑阴,使中气轮转,清浊复位,却病延年之法,莫妙于此矣”。即提出了升阳除湿治疗大法。通过以上对黄元御基本医学理论的分析,可以看出他的理论思维模型,正如民国名医彭子益先生所谓“圆运动”:中气脾胃的升降构成了圆运动的中心(即枢),肝、心、肺、肾四维的升降浮沉构成了圆运动的边缘(即轮),圆心即脾胃的升降化生并带动了圆边即肝、心、肺、肾四维的升降浮沉,圆心的健运与否,直接决定并影响着圆边运行的正常与否。
由此可见,不管脏腑的生成、五脏功能的生理状态、发病的机制、疾病的产生还是治疗大法,都突出了脾胃升降正常的中心位置。
2谭新华教授运用“中气学说”思维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基本思想:
前列腺炎是中青年男性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病。临床上可分为急性前列腺炎和慢性前列腺炎,急性期以发热、尿频、尿急、尿痛、会阴部痛为临床特点;慢性期则以会阴、腰骶、睾丸胀痛不适,尿道少量米泔样分泌物、尿频、尿意不尽为临床特点。慢性前列腺炎发病缓慢,常无明显的急性感染过程,但病情顽固、反复发作、缠绵难愈。本病属中医学白浊、白淫、热淋范畴。其病因诸多,《素问·痿论》曰:“思虑过度,所愿不得,意淫于外,入房太过,宗筋弛纵,发为筋痿,及为白淫。”《医宗必读》云:“心动于欲,肾伤于色,或强忍房事,或多服淫秽方,败精流溢,乃为白浊。”《医学心悟·赤白浊》谓:“浊之因有二种,一由肾虚,败精流注;一由湿热渗入膀胱。”谭新华教授指出前列腺炎多因素体禀赋不充,或房劳过度,或久病,致肾精亏损,肾虚,精离其位,阴精变成腐浊,败精流注,精气不固,遂成精浊,此为本虚。另外,感湿热,或不洁性交,或嗜食肥甘厚味,酿生湿热,下注于下焦精室,此为标实。病程日久,气血凝滞,血流不畅,不通则痛,而少腹、会阴、睾丸胀痛。
总之,以脾肾亏虚为本,湿热瘀结为标,标本相夹为患,互为影响,使病情错综复杂。其临床治疗非常矛盾,针对其病机脾肾亏虚为本,湿热瘀结为标,应给予健脾补肾、清热利湿之法治疗,但其法多使病情忽好忽坏,其原因是存在补肾的同时又加重湿热,祛湿热又加重肾虚这样一个矛盾。临床上这类患者多到处求医,经历过一个漫长的治疗过程,每多用抗生素治疗,抗生素按照中药的四气五味来分,多为苦寒之药,久用必定会戕害脾胃,导致脾失健运,水湿代谢失常而滞留体内,郁久而发热,加重湿热。故常有患者经抗生素治疗后,病症消失,经一段时间后,病情又复发,脾虚失运,水液慢慢在体内滞留,经过一段时间后化热,故病情又复发,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治疗。而多数中医师,见炎症多予祛邪清利湿热重剂,用药太过苦寒戕伐脾胃,热邪虽然暂时去除,湿邪仍存,阳气被阻,无需几日,又化为湿热,使病情更加复杂缠绵。
谭新华教授经过多年临床认为,像这类脾肾亏虚为本、湿热为标的患者,对于湿热的治疗,不应以泻热为主,而应是祛湿为主,五行之中,土能克水,“脾胃属土,胃喜湿恶燥,脾喜燥恶湿”,所以脾的功能失调是湿邪产生的根本,湿邪一驱,热邪将无所依附而自清,“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而其湿热是由于阳的不升导致的,脾胃中枢的失运,脾阳不左升则肾肝不升致肾水下沉、肝木下陷而以下寒阳虚证为表现;胃土不右降,心火肺金不随降而逆上,心火上炎而以上热阴虚证为表现,故运用“中气学说”思维治疗每获良效,诚如黄元御所主张:对于脾不左升所致的肾水下沉、肝木下陷而以下寒阳虚证为表现者,宜升肝脾以助生长,不止徒温肾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