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的存在有三个因素
1、因为吃了过多的油腻物,消化不了,堆积成湿;
2、虽然没多吃,但本身消化能力不足,吃一点儿就腻住了,也会成湿;
3、还有就是环境、季节因素的影响,比如四川多湿,那里的人不吃辣椒就会不舒服。比如夏天,很多人体内都会有湿,身体会变得很重、很懒。
这三种症状归根结底都和脾气有关系,“湿重”是标,“脾气虚”是本。
中医说的脾,是负责运转的,任何代谢产物的排除都要借助脾气的力量。脾气一虚,脏东西就要潴留体内。脏东西是什么呢?可以是多余的脂肪,也可以是异常的分泌物、排泄物。
祛湿大法
1、泡脚
最简单的补血法——晚上泡脚,泡脚之后别忘了按揉
涌泉穴。脚是阴血的大本营,三条阴经都汇集于此:足少阴肾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肾生血、肝藏血、脾统血。
春天泡脚,开阳固脱;
夏天泡脚,祛湿除热;
秋天泡脚,清肠润肺;
冬天泡脚,丹田暖和。
2、艾灸
艾灸具有活血化瘀、舒筋通络、温散寒邪、活血止痛、补中益气、温阳补虚、排毒邪热、消瘀散结、防病保健、延年益寿等功能。
取穴:艾灸
中脘、
神阙、
关元、
命门、
足三里、
大椎、局部阿是穴(即哪痛灸哪,身体哪里感觉寒凉,这些部位就应该是施灸的穴位),这些穴位可以算是一个整体的调整,提高正气,补气血。
灸法:艾条温和灸或隔姜灸。每穴15分钟左右。使用艾灸罐、艾灸盒的话,要适当延长时间(一定要根据年龄、体质不同调整好时间)。
3、通膀胱经
膀胱经起于睛明穴,止于至阴穴,循行于后背部和下肢后面的正中线,是人体循行路线最长、穴位最多(左右两侧共134穴)的一条经络,掌控着我们身体尿液、汗液等正常水液代谢,也是人体最大的排毒经络。也就是说,我们可以通过剌激膀胱经,以增加全身的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把人体的湿气等废物从尿液和汗液中排出去。
现代科学证明,按摩等中医疗法能有效地扩张毛细血管、促进血液循环、增强汗腺分泌能力,对治疗高血压、肌肉酸痛等效果极佳。下午申时3~5点为膀胱经当令时间,正适宜疏通膀胱经,但要注意按摩过程不可用力过猛,以免造成损伤。
湿重是标, 脾虚是本。祛湿补脾, 这两种灸法最有效 早灸早断根
现代很多人去看中医,都会被告知“湿重”,几乎大部分人都会喝喝薏米红豆祛湿。下面和大家分享的就是我们口中常说的“湿”究竟是从哪里来的,以及祛湿的几个关键穴位。
2、神阙

“脐通百脉”,神阙地处人体中枢,为经络通行之枢要,许多经络皆贯脐或挟脐而行。故而,肚脐处经络交错,经气贯注,不仅是人体的中心点,还是人体的“治病点”,只要对它施药,就能让药性“由点及面”,透达脏腑。
有些人有点儿感冒发烧就用西药强行压制,长此以往,体内的寒气不得抒发,就会从肺经沉降到脾经,形成脾湿。

3、阴陵泉
阴陵泉属脾经,脾经与肺经同属太阴经,脾在下,肺在上。
有些人有点儿感冒发烧就用西药强行压制,长此以往,体内的寒气不得抒发,就会从肺经沉降到脾经,形成脾湿。
像这种情况就必须艾灸阴陵泉,健脾利水,通利三焦。

4、承山
承山在足太阳膀胱经上,太阳经是循行于体表的阳气最大的经脉,因此膀胱经“主一身之表阳”。
承山是全身承受压力最多的地方,是筋、骨、肉的集结之处,加上它是人体阳气最盛的经脉的枢纽,因此,只要灸透它就能振奋膀胱经的阳气,排出湿气。
6、艾灸“健脾线”
“健脾线”就是从三阴交到阴陵泉的这条线。
在这条线上,分布着4个重要穴位,从下而上分别是:三阴交、漏谷、地机、阴陵泉。它们都是健脾要穴,同时也是特别容易瘀堵的穴位。
如果推这条线时,有明显的酸胀痛感,说明体内有湿,有些人还常常会小腿肚儿抽筋,也是因为湿邪过重的缘故。只要灸透这条线,酸胀痛乃至抽筋的症状就会得到缓解。
在艾灸之前,可以先用热水温敷,或涂抹精油按揉开穴。
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从三阴交往阴陵泉的方向艾灸,即从下往上灸。哪里痛得厉害,以及有疙瘩的皮下阻塞,都是瘀堵严重的地方,一定要多灸,把这条线灸透了,脾经瘀堵的问题就解决了大半,而脾经一通,多余的水湿就会顺畅地排出去了。
脾经通过膀胱来排湿,所以艾灸一段时间后,会感觉小便增多,这就是排湿的表现。
人体很多不适症状乃至疾病都与湿邪困体有关,如长湿疹、身体困倦、肌肉关节酸痛等。
湿邪还会随着身体情况而相互转化,如寒湿可以转化成湿热、痰湿等,使得祛湿难度非常之大。
湿邪不除,吃再多的补药都如同隔山打牛。
养生站抱桩:有效祛除体内寒湿
现代人,忙碌的快节奏生活让绝大部分人没办法抽出多余的时间去运动,以下就给大家分享一个简单易行并有效缓解疲劳及排除湿寒的养生功法:养生站抱桩。
方法如下:
站立,双脚分开与肩同宽,脚跟稍稍抬起,重心落在脚掌前2/3处,也就是涌泉穴上,两臂交叉在胸前环抱,全身都放松下来。站立15~20分钟。

肺以通为补,以润为养,补肺就是要帮它保证气机运行通畅
说起“补”,在人们的传统印象中,应该是吃一些非常有营养的滋补食物,比如人参、鹿茸之类,似乎不这样就不叫“补”。
但实际上,不同脏腑的功能特性不同,补的方式也各异,不能一味追求“大补”。
前面说过,肺主气,肺的主要功能就是主气主宣降,所以补肺就是要帮助肺维护好它的功能,保持气机运行通畅。如果吃多了传统意义上的滋补食物,如羊肉、龙眼等,不但不利于肺的健康,还会因为这些食材滋腻,阻碍气机的运行,使肺功能更差。什么样的食物适合肺呢?
一些具有宣肺通络功能的食物就很合适。这些食物一般性质平和,对肺脏有温和的保养作用。
性质平和的食物更适合肺前面讲过,肺为娇脏,而小儿的肺尤其娇嫩,凡大寒大热的食物都会伤到肺脏。肺喜润恶燥,如果给孩子吃大热的食物,就容易使滋润肺的阴液不足,从而灼伤肺脏。一旦肺缺少滋润,就很容易感染外邪而生病。
大寒的食物能损伤肺气,大家可能都有过这样的经验,夏天天气炎热,孩子往往贪凉,经常会吃很多冷饮、冰镇西瓜之类,这时候,如果突然降温,或者夜里着凉,那么,孩子非常容易感冒、发热。这就是因为寒凉的食物使体内形成了“内寒”,损伤肺气,导致肺卫不固,遇到天气变化,“内寒”勾结“外寒”,寒邪一下子就冲破了肺脏薄弱的防守,使孩子生病。
所以,对于肺脏这位“娇小姐”,一定要温和对待,日常饮食应讲究平和,以平性及偏凉、偏温的食物为主。
如莲藕、银耳、百合、猪肺、海蜇、荸荠等,这些食物可以宣肺化痰、疏通经络,非常有利于肺脏的保健。养肺要润,白色食物最润肺在中医学中,有五色入五脏的说法,不同颜色的食物,对不同的脏腑有特殊的保养作用。
其中,红色补心,绿色养肝,黄色益脾,白色润肺,黑色补肾。与肺相对应的是白色食物,比如莲藕、冬瓜、银耳、百合、雪梨一类,这些食物也多是平性偏凉的食物,有很好的滋阴润燥作用。白色食物,顾名思义,就是表面是白色的食物,或者有些食物虽然表面是其他颜色的,但剥开外皮,食用部分是白色的。白色食物偏重于行气,所以,非常有益于肺脏。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白色食物,在孩子的食谱中可以经常使用。
莲藕。莲藕是秋季的应季食材,非常适合润秋燥。莲藕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膳食纤维,不仅有润肺清热的作用,对胃肠功能也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但是生莲藕性寒,不能多吃,给孩子吃可以焯一下再凉拌,或者炒着吃,做成莲藕汤也是很好的选择。冬瓜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矿物质,最适合在冬季润肺养肺,增强呼吸系统抵抗力。与莲藕一样,生冬瓜也是寒性食物。煮熟的冬瓜,寒性已经大为减弱,日常食用没有问题。但是,脾胃虚弱、容易腹泻的孩子不宜常吃冬瓜。
冬日里,一碗热腾腾的冬瓜丸子汤,一定很受孩子欢迎。
菜花。
菜花属于十字花科蔬菜,是抗癌明星。它的类黄酮含量非常高,对于孩子来说,可以帮他们预防感冒。菜花中的蛋白质、膳食纤维也很丰富,而且这些营养素非常容易消化吸收。
菜花性质偏凉,可以炒着吃,或者焯熟后凉拌,一般孩子适合吃。还有一些养肺食物,如银耳、百合、薏苡仁,后文会详细介绍。
过食伤肺,平衡膳食饮食有节,不偏食,不挑食,不暴饮暴食,不仅是养脾胃的要求,也是养肺的需要。要使体内阴阳调和,五脏六腑健康,就要按照前面介绍的不同年龄的膳食宝塔来搭配一天的饮食,做到平衡膳食。
养肺要保持大便通畅中医认为肺与大肠相表里,若大肠传导功能正常,则肺气就能正常宣降;若大肠功能失常,大便秘结,则肺气壅闭,气逆不降,容易产生咳嗽、气喘、胸闷等病症。所以说,保持大便通畅是养肺的一个秘诀,能够帮助保持肺气宣通。
为保持大便通畅,要注意饮食,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蔬菜、水果,少吃辛辣刺激食物,多喝水,尤其是出汗后,要及时补充水分。还要鼓励孩子多参加户外活动,很多时候,运动的通便效果比吃药要好。
湿气重的人,身体会有5个异常,若没有,说明脾胃还算健康
千寒易去,一湿难除。
中医认为湿气,乃万恶之邪。
湿邪对人体杀的伤力强,严重损害健康。
湿气重的人,大多脾胃虚弱,因脾运化水湿,脾虚则湿气易滞留。
那么,湿气重的人,身体会出现哪些异常?又该如何帮助人体去除湿气呢?
湿气重的人,身体会有5个异常,若没有,说明脾胃还算健康
1、舌体胖大,有齿痕
舌头胖大,出现“齿痕舌”,说明体内湿气重。
尤其是,早上起来后,发现舌体两边有齿痕,舌头又胖又大。
这些都是脾虚湿重的典型症状,需要好好健脾祛湿了。
2、小肚子大
《傅青主女科》云:“夫带下者俱是湿症。”
女人,小肚子越大,湿气越多,特点就是减不下去。
体内湿气重,滞留在体内,无法排出,久而久之,便会慢慢导致小腹的水肿,这种严格来说,不算是肥胖,只是小肚子显的比较大。
3、大便软烂
通常来讲,一个健康的人,其大便呈金黄色,软硬适中,条状。
而一旦大便呈软烂,不成形,且颜色发青,很容易粘在马桶上,不能冲干净。这说明体内湿气比较重,导致消化吸收功能异常。
4、皮肤出油,爆痘
体内湿气重,还会导致皮肤爱出油,满面油光,甚至起痘痘。
皮肤爆痘,是湿气向外反射的信号,会使毒气在体内堆积,导致皮肤出油,出现爆痘的情况。
爆痘可能发生在面部,也可能发生在后背。
5、身体发沉,精力不足
湿气重的人,往往感觉身体沉,提不起劲来,精力不足,人容易疲惫、乏力。
不想湿气重,少做三件事
1、不湿发入睡
很多人,在晚上洗头后,头发未干便入睡。
一旦湿发入睡,容易导致湿气入体,导致整个人提不起精神。
此外,湿着头发睡觉,还会引起头屑增多,枕头潮湿有细菌等问题。
所以,睡前一定要将头发吹干。
2、少喝冷饮
冷饮,会增加体内的湿气,并且会损害脾胃。
一旦脾胃受损,会进一步加重体内湿气。
所以,冷饮要少喝。
3、忌饮大酒
中医认为,酒助湿邪,大量饮酒,会导致体内湿气重,危害健康。
此外,如果喝冰镇的凉啤酒,不利于脾胃健康,一旦脾受损,又会影响运化水湿,导致湿气堆积在体内。
因此,切莫大量饮酒,尤其是冷凉的酒饮。
排湿气,健脾胃,坚持做好“五个一”
1:一碗粥——芡实茯苓粥
脾运化水湿,一旦脾虚,则会导致体内湿毒重。
粥,可生发胃津,健脾胃,有利于脾运化湿,帮助排除体内湿气。
用茯苓、赤红豆、芡实等,熬煮成粥,每天吃一点,健脾祛湿,效果佳。

2:一杯茶水——白鼓丁薏仁茶
饮茶,是祛湿排毒,不错的选择之一。
用健脾、利湿的小植物,做茶泡水喝,健脾又祛湿,效果更佳。
玉米须、薏仁、赤小豆、马齿苋、白鼓丁、芡实、山楂、淡竹叶,炒熟装入茶包,热水冲泡,代茶饮,可健脾祛湿,排毒,有益健康。
玉米须,入肝、肾、膀胱经,可利水消肿、平肝利胆,凉血、泻热,可去体内的湿热之气。

马齿苋,清热解毒、利水祛湿。白鼓丁,利尿利湿,泄湿热,改善湿热所致恶心、舌苔发黄,红肿痘痘等症,还可排除更多毒素。
薏仁,利湿健脾、祛风胜湿,利肠胃,消水肿。与赤小豆搭配后,健脾利湿、消肿解毒,祛湿效果更突出。

芡实,既能健脾,又能除湿。它能去除体内湿气,让机体获得轻松感,消除困倦。
淡竹叶, 以渗湿泄热见长。山楂,归脾经,可健脾,有助于祛湿。
几种搭配在一起,去除体内湿气,效果尤佳,不妨试试。
3:一个穴位——阴陵泉穴
小腿内侧,当胫骨内侧髁后下方凹陷处。
阴陵泉穴,是脾经的合穴,是人体的排湿大穴。
经常按揉,可排渗脾湿,健脾利水,通利三焦,快速驱除体内的脾湿。
稍微用些力点按此穴,再开始揉按,按摩5-10分钟左右。
或拇指指端放于此穴,先顺时针方向按揉2分钟,再点按半分钟,至局部有酸胀感。

4:一个习惯——热水泡脚
用热水泡泡脚,可祛除暑湿,有助于体内湿邪外泄。
泡脚可「引气下行」,引导阳气到足底、助眠强身,有发汗排湿气的作用。
每天泡脚,能刺激经络,促进血液循环,祛除暑湿,让人精神振奋。
脚底,有诸多穴位,经常泡一泡,可通经活络,有益湿气的排出。
并且,泡脚,还可温补肾阳,有利于人体阳气生发。
阳气足,则有利于湿气外泄出体外,对于祛湿有莫大的帮助。
泡脚水要没过脚踝,泡到微微出汗即可。
泡脚时,最好再加入一些温经活血的药材,如生姜、花椒等,能够加强泡脚除湿气的效果。

5:一组小动作
——揉腘窝
双侧膝盖后方的凹陷处。
腘窝处有委中穴,是肝经、肾经、膀胱经经脉循行区域。
膀胱经,是人体大的排毒祛湿通道。
经常按揉委中穴,可有效的帮助身体进行祛湿。
把手掌搓热,来回搓擦,间断按压穴位,以局部发热、酸胀为宜。

——揉带脉
经常按揉,或者敲打带脉,有助于帮助人体祛湿。
一方面健脾阳,另一方面,振奋了肚腩两侧胆经的阳气,迅速化开了小腹内积聚的水湿。

——揉足心
涌泉者足心也,为肾经经脉的第一穴。
按揉涌泉穴,可提升人体阳气,阳气足,则有利于湿气外泄出体外。
用按摩手法推搓、拍打涌泉穴,可使人精力旺盛,体质增强,防病能力增强。

——晒后背
晒太阳,有益于人体阳气生发,有利于湿气外泄。
经常晒晒腰部,命门和肾枢,两个穴位,可以补充肾气有利于祛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