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芪降压妙在巧
现代药理研究证实,黄芪确有降压作用。用之得法,其效卓然,用之不当则适得其反。笔者的体会是,黄芪降压须巧用。
一、巧在对证上
我以为《灵枢·口问》篇所指出的“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的证候最为适用。这是一种在高血压分型论治中,经常被人们忽视而在临证中时时可见的气阴两虚证型。此段经文多被理解为单纯的气虚证,但单纯的气虚何以会使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呢?我以为此证与肾虚有关,因肾藏精、主骨生髓、开窍于耳,其实质在于肾精不能随宗气而上濡灌空窍,不是单纯的气虚,而是气阴两虚问题。
此证型以脉见虚弱、气短乏力、眩晕每兼项强、腰膝疫软、手足心热、目涩耳鸣、体态丰腴、舒张压高而不降者为主耍症状。对此证型,我常用自拟补气滋阴汤,基本方为:黄芪30克,葛根15克,杞子25克,首乌25克,生地25克,贞子25克,寄生20克,牛膝10克,泽泻25克,钩藤20克,牡蛎30克。略事加减。效果尚好。特别是对久服各种西药、收缩压控制在正常值内而舒张压长期保持100毫米汞柱以上而不降者,其效尤佳。我从长期治疗高血压病体会到,高血压见有气虚者非黄芪莫解,气虚痰浊型用之亦可。切不可用于肝阳、肝火、肝风等型。
二、巧在用量上
由于黄芪具有双向调节作用,故医生虑其升压而怯用者不少。如何使之升降尽如人意为我所用,笔者的体会是双向调节作用似与用量有关,就是说重用黄芪则降压,黄芪量轻则升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