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读书的方法,那就是把一切书先放下,先去开智慧,诵心 经。
古人讲,读书靠的是开窍。
庄子说心斋,让心系一处,使心处于一种空空荡荡的状态,不要用心智机巧,就能感应到一切。
开窍之前,必须要先有智慧,否则人的理解能力和记忆力非常的差。
当你能够开了智慧,再去读经典,读世间的书籍,会有一种怎样的效果呢?
那就是你的心比书本的智慧要高,有些语言是心心相印的,读书必然要清净,学任何东西都是,没有了丝毫业障,很多东西一目了然。
现在的书越来越多,不知道看什么,怎么去看了,有些即使看过,也很容易忘记的朋友。
感觉有些时候还读不进去,觉得烦恼不安的朋友,平常工作效率很低,理解不到位,有时感觉跟不上的节奏的朋友,要注意了!
这些现象都是因为智慧还没有打开,绝对不是笨,是能量漏了,思维不集中,神不专注。
你比你所想象的智慧要更高,更强。
真正好的东西,是需要禅定功夫下完成的。
当然前提也一定是积累,能不能驾驭一份工作,都是因为你的智慧和福报足够,而并不完全取决于你的智力多少。
聪明不一定代表智慧,而读书好的智慧,背后有一个逻辑就是:
一个人感受到什么,接触了什么,想成为什么,同时,一个家庭的榜样和环境,给他内在改变的力量。
有读者留言说,孩子的学业问题,是自己的心病,无论如何累的半死,孩子也不爱学,学不进去。
其实遇见很多家长都有这种情况,对于教育和学校要求的成绩,每天焦虑,又不知解决方法。
每时每刻盯着,以为看着就能约束对方,殊不知,看不住心,没有任何效果。
在这种情况下,一定不要在逼他去学了,也不要打骂,否则会造成强烈逆反。
静下来,把一切念想,专注力回到自己身上。
解决这个问题,你要升维,从更高维度去明白,如何去调整。
什么是教育?
教育不是告诫,不是指责,而是能量的互相影响。
当你通过修行,一点点净化自己的能量场,一点点静,一点点定,一点点修为在改变时,你的孩子,一定是能感受到好的能量的。
第一,稳定情绪。
不抱怨,不着急,不焦虑,把最平淡的每天,过的积极向上。
第二,让自己的价值升高。
学会修行的智慧,能帮助到家人,由内而外,从小事上做到被他们佩服,被征服,这种能量和魅力,是巨大的源泉。
这里有的人会说,那我自己去读,孩子不读有用吗?
我是想让他开智慧呀。
是呀,你想让他开智慧,那你的智慧足够了吗?
那如果你做到了,他为什么不听你的,一切全凭德行感!
我们内在的问题,其实是在孩子身上显化出来的,所以说,一切的根源还是自己要提升!
一个同修,每天坚持诵心经,仅坚持这一个经文深入,多年时间变化特别大,即使是家庭主妇,但从未放弃自我提升,一边做小事业,一边陪伴孩子。
每天,规划自己的运动时间,合理膳食搭配,保持阅读思考,正念花销不浪费,建立良好的夫妻关系,心态好真的越来越好。
坚持的结果,孩子现在的智慧和福报也逐渐打开了。
被她潜移默化的带动,现在在重点高中就读,自主学习能力也非常强。
她反思说,因为智慧和定力提升了,孩子才变好的。
《麦田里的守望者》中,有一句话这样说:
对一个人来说,一辈子注定会不时去寻找一些他们自身周围所不能提供的东西。
要么他们以为自身的周围无法提供,所以放弃了寻找,他们甚至在还没有真正开始寻找前,就放弃了。
因此,当你陷入痛苦的时候,要明白,你的自我认为是无效的。
任何事都有方法获得改变!
把自我以为这个点去掉,更换新的认知!
学任何东西,是为了帮助他人,让这个世界更好!
敢不敢发这样的心,有这样的愿,就没有不成的!
麻烦就不是苦的,学业不是苦的,工作不是苦的,你就不带着喜恶的分别心。
读书的本质是探寻背后的规律,为什么有些人读的好,有些人则不能,皆是因为每个人掌握规律的能力不同。
知识和智慧才没有障碍的进入心中,而不仅仅是脑海之中。空掉了以后,你想装什么,就能装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