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症门秘验
1、一则凌驾于西药之上的脑充血验方:
桃仁承气汤主治脑充血,预防中风,确有降血压的作用,可以凌驾于西药之上。本方剂不仅有著效,而且很合理。如果读者不信,尽可实地试验。试用的结果如何,欢迎响应,或批评。我们不以感情为用事,应以事实为依据。 脑充血,是中风的前趋证,其证原因很多,大酒家,梅毒潜伏,常习便秘,肥胖体形,性格急躁,遗传质,中年以后动脉血管硬化者,屡屡发现本证。症状则颜面潮红,头脑胀痛,或眩晕,或麻木,颈动脉搏动紧张,大便往往秘结,行动时自觉头重脚轻,步履飘浮,或者肢体某处感觉麻痹,或者齿龈胀痛,脉多弦紧。此时的血液循环加快,血流对血管壁的压力增大,西医叫做高血压(中医称为肝阳或孤阳。)若脑内毛细动脉血管因充血紧张而破裂,则发生中风(脑出血等疾患),轻者会出现一侧的半身不遂、言语障碍等症状,重者可能导致突然之死亡。在未患中风以前,西医之急救法为放血,即抽去静脉血若干,以降低血压。其实,此际之血液不患多而患不均,其头部上部则充血,而内部下部则贫血(肠部贫血所以便秘,足部贫血所以步履飘浮)。用大剂桃仁承气汤,不但以泻下而奏诱导的降血压作用,且可使血流归达于下肢,使足部温暖(高血压脑充血者,下肢多冷感)。
处方桃仁承气汤,是张仲景《伤寒论》中著名之下瘀血方剂。用桃核仁五十枚去皮,生大黄四钱,川桂枝二钱,芒硝二钱,炙甘草二钱,五味做煎剂,去渣,食前温服,当微利。
2、小续命汤症治
功能主治:治卒暴中风,不省人事,渐觉半身不遂,口眼斜,手足战掉,语言蹇涩,肢体麻痹,神情气乱,头目眩重,痰涎并多,筋脉拘挛,不能屈伸,骨节烦疼,不得转侧,及治诸风,服之皆验。若治脚气缓弱,久服得差。久病风人,每遇天色阴晦,节候变更,宜预服之,以防喑係。
处方:防己、肉桂(去粗皮)、黄芩、杏仁(去皮、尖、炒黄)、芍药(白者)、甘草、川芎、麻黄(去根、节)、人参(去芦),各一两。防风(去芦)一两半,附子(炮、去皮、脐)半两。
制法:上除附子、杏仁外,捣为粗末,後入二味令匀。
用途用量:每服三钱,水一盏半,生姜五片,煎取一盏,去滓,稍热服。食前,加枣一枚尤好。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3、李可老中医用自拟加味续命煮散,曾治好了他自己的中风。
主治:李可老中医说,加味续命煮散“主治诸风无分轻重,节至则发,这个方子比大小续命汤(应用)更广泛,可以治急中风、慢中风、中风后遗症都有很好的效果……出现中风的预兆,或者手指麻木,或者某个地方肌肉跳动抽搐,或者出现比较重的麻木,就可以用它预防”。
药物组成:麻黄、川芎、独活、防己、甘草、杏仁各三两,肉桂(用紫油桂较好)、附子(生附子比较好)、茯苓、升麻、辽细辛(辽细辛力量比普通的细辛效果好)、人参、防风各二两,生石膏五两,白术四两
注明:一两按15g计算。
用法:上药打成粉,混匀备用。一天服14g,用两层纱布包。
14g药粉加生姜45g,1000mL水煮到500mL左右,一天分4次服,3小时一次,如果病很重,就可以加倍,24小时不要断药,就是孙思邈说的“十日十夜服之不绝,得愈”。
李可老中医说,急性期用这个方子也有效。
4、《金匮》侯氏黑散,适应症较为广泛,能治疗多种杂病,投之即能应手取效,故颇受欢迎,为畅销药。
方组:野白菊 120g,白术 30g,防风 30g,桔梗 24g,黄芩 15g,细辛、干姜、党参、茯苓、当归、川芎、生牡蛎、矾石、桂枝各9g。
用法:共研细末合匀,收贮勿泄气。每次服3-5g,早晚各服1次,温开水送下。
适应症:
①眩晕:视物旋转欲倒,目开即觉天翻地覆。
②头重:头痛沉重,悠悠忽忽,有空洞感觉。
③脑冷:头痛,脑内觉冷畏风,常欲蒙被而睡,面容惨淡忧郁,四肢不温,称为“厥阴头痛”。
④颜面麻痹:半边颜面突然失去知觉,口眼喎斜,病在左,歪向右,病在右,歪向左。
⑤眼目病:
a胬肉攀睛:内眦生瘀肉,色黄赤如脂,日久渐厚,掩及黑睛。
b流泪:泪下无时,迎风更甚。若久流不止,能使昏暗难辨物色。
c目干涩:用脑过度,感觉两目干涩,睑皮沉重。
d目痒痛:涩痛多眵泪,羞明难睁,视物昏糊,胞睑内满布红色细粒,名为“椒疮”(即“砂眼”)。
e夜盲:入暮不能见物,到天明恢复正常,名“雀目”。用本方醮煮熟猪肝或羊肝。
f暴盲:平素眼目无病,忽然目盲不见,都属暴盲。多伴见情绪紧张,为怒气伤肝。
g老年性白内障。
⑥半身不遂:上下肢偏左或偏右发生瘫痪,称为“半身不遂”,又名“中风”、“偏枯”。前人以为风从外入发生瘫痪者,为真中风;如风自内生发病,为类中风。无论真中风、类中风,皆以气血亏虚,痰多热伏,久病体弱,风邪得以乘之,阻碍经气,形成半身不遂。
⑦胸痹:胸痛偏左,骤然发作如针刺,伴有气闷窒塞,每次时间极暂,在受寒、劳动和精神刺激后最易出现,脉象细数或呈结代,属于“真心痛”、“厥心痛”、“胸痹”。以胸骨后,心前区出现发作性或持续性疼痛或憋闷,疼痛常放射至颈、臂及上腹部为特征。本病多因思虑过度,劳伤心脾,饮食不节,痰饮内生,情志不畅,肝郁阴伤等引起,而以年高肾气亏虚者多见。
⑧预防中风:凡人年过五十岁以后,自觉手指或单侧上下肢半身发麻或木,经常头目眩晕,上重下轻,行动飘然不稳,皆为中风先兆,倘再加言语蹇涩,唇舌发麻,中风为期不远,少则一、二月,长则一年之内,如能服用本方,将息得宜,尚可防止。
体会:“案昔贤有言:治风先养血,血生风自灭。此方用补气血药于驱逐风寒湿热剂中,俾脏腑坚实、荣卫调和,则风自外散也。君以菊花之轻升,清头部之风热,佐以防风祛风,白术除湿,归芎补血,参苓益气,桂牡行痹,姜辛驱寒,桔梗涤痰开胸,黄芩泄火解郁,矾石解毒,善排血液中之瘀浊,且能护心,俾邪无内凌……外台取治风巅者,亦以清上之力宏也。后人火气痰寒类中诸治法,皆不能出其范也……
5:候氏黑散汤方:
处方:
菊花35g 炒白术15g 细辛3g 茯苓15g 牡蛎15g 桔梗10g 防风10g 天麻10g 党参10g 黄芩6g 当归6g 川芎6g 干姜6g 桂枝6g 明矾4g
注:使用这个方时,可以根据患者的证侯进行加减。
加减:
若没有明显的寒痛,细辛可以去掉。大便燥结明显的话,可考虑去干姜;不去干姜的话,可加一些桃仁、大黄反佐一下。头风或肝风不明显,菊花可以减量。
6、七味追风散治疗头痛、眩晕、中风、面瘫、痴呆、颤证、癫痫等。
方组:羌活12克,白芷12克,川芎12克,天麻12克,全蝎6克,僵蚕12克,地龙12克。
功能:疏风散邪,活血通络,利窍醒脑。
主治:头痛、眩晕、中风、面瘫、痴呆、颤证、癫痫等。
用法:上药共为细末,或制水丸,每服9克,温开水送服,一日3次。亦可作为汤剂煎服,唯全蝎宜研末冲服。一般可先服几剂汤剂,然后制丸剂缓调。
加减:
头痛加白芍、延胡索,疼痛剧烈者加蜈蚣或制马钱子(研末冲服);
眩晕(脑供血不足)加葛根、地鳖虫;
中风加蜈蚣、地鳖虫、水蛭或制马钱子(研末冲服);
面瘫加防风、葛根、白附子;
血管性痴呆加麻黄、葛根、水蛭;
老年颤证加蜈蚣、防风、白芍;
癫痫加蜈蚣、胆南星、川贝母。
7、中风先兆及预防
当今中风发病率高,致残死亡率也很高,一旦中风不仅给患者生活带来不便和痛苦,而且给家庭社会带来很大的负担。为此应及早预防,未病先治是上上之策。根据师传经验和临床体会,我把中风先兆的判断和预防方法介绍给朋友们,望大家参考。
中风先兆症候:
1、年过五十或六十后,自觉手指麻木,无论左手或右手,自觉一指发生麻木,可能五年之内中风;两指麻木,应在四年之内;三指麻木,应在三年内;四指麻木,应在两年内;如五指麻木,应在一年内。
2、如上下肢体或手脚麻木,应在半年或一年之内;如半身上下手指和脚趾连肢体麻木,小便频数或淋漓,应在半年之内。
3、如有上述诸证,加上头晕目眩,上重下轻,行动不稳,走路斜向一边,应在一星期或一月之内。
4、如有上述诸症,再加唇舌麻木、语涩,应在几天之内。
中风预防方法:
发现上述症状,如及时治疗,完全可以预防,否则必然中风。简便预防方法如下。
1、服北京同仁堂制药厂生产的大活络丹(丸)三盒后,再起早服补中益气丸,中午服天麻丸,晚服六味地黄丸。约服半月,如还有麻木等症状再服大活络(丸)三盒后,继服后药。后药要长期服,没有副作用,这方法即方便又廉价效果确切。
2、有经济能力的家庭可购买真麝香,泡黄酒(一瓶黄酒泡5克麝香,每天晚上服药酒一小杯)。服完麝香酒,再早起服补中益气丸,中午服天麻丸,晚服六味地黄丸。
预防和治疗中风,任何药 都不如麝香,当今治疗中风的药,疗效不理想,就是没有真麝香!民间有“如服真麝香一辈子不得中风”之说。
3、如突然发中风或出现上述中风先兆中3、4症状,马上用三棱针点刺十宣(既十指尖,手指甲下2mm处)和足十趾尖,用手挤出血。不要小看手指和足趾挤出的那点血,这点血可马上缓解脑压,如脑出血可马上回流吸收,如脑血栓可马上回流不堵塞坏死,如果行此方法及时,不会留下后遗症。十几年来,我用这个方法急救突发中风患者100多人。这些病人中除少数重症患者以外,都没有留下后遗症。
用这种方法,必须要及时,发病一小时之内效果最理想。一小时以后,出血容易凝固,血栓容易固定,所以一定要及时。三棱针医疗器材商店有卖的,家有老人要提前备好。
3、重症必须马上送到大医院抢救,以免影响治疗。
8、通血路方
配方:(大)正晋芪120克 川芎6克 赤芍5克 川牛七5克 锁阳6克 六汗(续断)6克 桃仁6克 川地龙干6克川西红花3克 (正)天麻6克 木瓜6克 川西归尾6克 (正)淮膝6克双钩陈6克。
主治:
本药方可预防脑中风,有通血路、达到清血的功效;并可治疗头部筋络的毛病,包括头部紧蹦、酸痛,脸部、手脚、手指头发麻,服用此药功效绝佳。
若有胆固醇、血脂肪过高,初期中风行动不便,更是一服药后见效,亦可治好身体背部酸痛。
用法:
①重症者:三天服一帖。
②轻症者:七天服一帖。
③保健者:每月服一帖。
药头和药渣分早晚空腹服用
煎法:
药水五碗煎一碗;药渣三碗煎成八分碗。
9 预防中风秘验
凡人初觉大指、次指麻木不仁,或手足少力、肌肉微掣,三年内有中风之疾,宜先服愈风汤、天麻丸各一料,此治未病之先也。又云∶于未病之先,服竹沥枳术九,可祛去之。若与搜风顺气丸间服,何中风之有?
【愈风汤】 初觉风动,服此不致倒仆,此乃治未病之圣药也。又治中风症内邪已除,外邪已尽当服此药,以导诸经。久服大风尽去,纵有微邪,只从此药加减治之。然治病之法,不可失于通塞。或一气之微汗,或一旬之通利,如此乃常治之法也。久则清浊自分、荣卫自和矣。
处方:
黄芪(蜜炙) 人参(去芦) 当归(酒洗) 白芍(酒炒) 生地黄 枸杞子 杜仲(姜酒炒) 秦艽肉桂 苍术(米泔洗) 羌活 独活 防风 薄荷 菊花 细辛 麻黄 蔓荆子 白芷 地骨皮 知母 石膏柴胡 黄芩 枳壳(麸炒) 甘草
上锉,每服一两,生姜三片,水煎空心服。渣再煎,临卧服。一方加熟地黄、半夏、厚朴、前胡、防己、茯苓,疗肾肝虚筋骨弱、语言謇涩、精神昏愦。此药安心养神,调理阴阳,使无偏胜,治中风内外无邪。服此药以行中道,及治风湿内弱、风热体重,或瘦而肢体偏枯,或肥而半身不遂。
【天麻丸】 治风因热而生,热胜则风动,宜以静以胜其燥,是养血也。此药能行荣卫、壮筋骨,方治足三阴亏损,风邪折伤致肢体麻木、手足不随等症,去附子加肉桂、熟地黄,名愈风丹。
处方:
天麻 牛膝(去芦,酒洗) 萆 玄参(各一两半) 杜仲(姜炒,一两七钱) 大附子(去皮脐,五钱) 羌活(三两半) 当归(酒洗,一两半) 生地黄(酒洗,四两) 去肾间风,加独活一两半。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空心酒下,白汤亦可,良久则食。
竹沥枳术丸 化痰清火、顺气除湿、祛晕眩、疗麻木、养血、健脾胃。
处方:
白术(去芦,土炒) 苍术(泔制盐水炒。各二两) 枳实(麸炒) 陈皮(去白) 白茯苓(去皮)半夏(白矾、皂角、生姜水煮干) 南星(制同上) 黄连(姜炒) 条芩(酒炒) 当归(酒洗) 山楂(去核) 白芥子(炒) 白芍(酒炒。各二两) 人参(五钱) 木香(一钱)
上为细末,以神曲六两、姜汁一盏、竹沥一碗,煮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百丸,食远淡姜汤送下。
【搜风顺气丸】 治肠胃积热,以致膈间痞闷、大便结燥、小便赤涩、肠风痔漏、腰膝酸疼、肢节顽麻、手足瘫痪、行步艰辛、语言謇涩,三十六种风、七十二般气,无不效验。
处方:
大黄(五两,酒蒸九次、要黑) 火麻仁(微炒,去壳) 郁李仁(去壳,泡去皮,二两) 菟丝子(酒煮,二两) 干山药(二两) 牛膝(去芦,酒洗,二两) 枳壳(麸炒,一两) 槟榔(二两) 车前子(炒,二两半) 山茱萸(酒蒸,去核,二两)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茶酒任下,百无所忌,早晚各一服。
余屡试前方有效者,有不效者。不效者,多是脾肺之虚,肾气之弱,唯宜补中益气汤、六味地黄丸兼进之,可免中风之患矣。(方见补益。)
大司寇三川刘公患卒倒,不省人事、口眼相引、手足战掉、一医作风治,一医作痰火治,俱罔效。余诊六脉沉数,气口紧盛,此非风非痰火,乃气夹食也。其家人始悟曰∶适正食之际,被恼怒所触,遂致如此。用行气香苏散加木香、青皮、山楂,一服即瘥。
桑环川、刘前溪,素皆与余善,年俱近五旬,而桑多欲、刘嗜酒,其脉左右俱微,人迎盛,右脉滑大,时常手足酸麻、肌肉蠕动,此气血虚而风痰盛也。余谓三年内,俱有瘫痪之患,二君宜谨慎,因劝其服药以免后患。桑然其言,每年制搜风顺气丸、延龄固本丹各一料,后果无恙。其刘不听,愈纵饮无忌,未及三年,果中风卒倒,瘫痪言涩,求治于予曰∶悔不听君言,致有今日,愿君竭力救我残喘则再造之恩也。予以养荣汤加减,并健步虎潜丸,二药兼服一年余始愈。
刘大尹素有疾,两臂顽麻、两目流泪,服搜风化痰药痰愈甚,臂反痛不能伸,手指俱挛。余曰∶麻属气虚,误服前药,肝火炽盛,肝血干涸,筋无所养,虚而挛耳。当补脾肺滋肾水则风自去、热自退、痰自清,遂用六味丸、补中益气汤,不三月而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