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较常见且危害性较大的一种微血管并发症,亦是目前导致终末期肾脏疾病的主要原因。国际糖尿病联合会(IDF)发布的最新《全球糖尿病概览(第9版)》显示,截至2019年,全球共有4.63亿糖尿病患者,其中中国有1.164亿,占全球糖尿病患者总数的25.14%。随着糖尿病患病基数的不断增加以及社会老龄化的进展,糖尿病肾病(DN)的人数亦逐年增加,在糖尿病患者中的发生率为20%~30%。
1虚瘀浊堵于肾络:
仝小林教授依据糖尿病的发展变化,将其分为郁、热、虚、损4个阶段。糖尿病肾病处于疾病发展后期,当属“损”之范畴。仝小林教授根据中医“治未病”和“络病”理论,提出糖尿病肾病的基本病理基础在于气阴两虚、肾络瘀滞。此阶段病至脏腑,肾络受损,气虚封藏不固,精微下泄,表现为蛋白尿,尿中蛋白是人之精微物质,若大量蛋白从尿中排泄,精微外漏可成浊毒,加之肾气虚无力推动血行,致血瘀血凝于肾络。随着病情进展,精微外泄不止,正气日益耗损,肾气更见亏虚,而浊毒、血瘀内蕴,长此以往,恶性循环,且日久则侵犯他脏。故虚、瘀、浊是其主要病机,其中,虚是始动因素,瘀是全程表现,浊是最终结局,故当补虚以固涩外泄之精微,降浊以畅壅堵之脉络。针对瘀血阻于肾络这一病机,依据“络以通为用”的治疗原则,应以疏通络脉为第一要务,活血化瘀、全程治络当贯穿糖尿病肾病的治疗始终。
2益气活血降瘀浊:
仝小林教授根据多年临床经验,针对糖尿病肾病气虚血瘀病机,精选黄芪、水蛭粉、生大黄,合成三味小方。方中黄芪益气扶正,且具有固涩之功,还可增强机体免疫力;水蛭破血通络,大黄活血通络,通腑泄浊,二药相伍,可疏通糖尿病肾病所滞之络。
诸药合用,益气活血,祛瘀泄浊,标本兼治,可改善糖尿病肾病气虚兼络脉瘀阻,延缓病情进展。黄芪原名“黄耆”,《本草纲目》释名曰:“耆,长也。黄耆色黄,为补药之长”,其味甘性温,有补气升阳、固表止汗、托疮生肌,利水消肿的功效,临床常用于气虚或中气下陷,疮疡脓成不溃或久溃不敛;水肿、脚气、面目浮肿等。
仝小林教授用黄芪治疗糖尿病肾病,主要取其补虚利水之功,若水肿明显者多用生黄芪以增强利水消肿之力,脾虚明显者多用炙黄芪以增强补气健脾之功,若见糖尿病肾病继发贫血者加丹参,继发高尿酸者加威灵仙,继发高血压者加茺蔚子。现代药理表明,黄芪对肾小球基底膜屏障有保护作用,可减轻通透性蛋白尿,对肾性蛋白尿有减轻作用,同时还具有调节糖脂代谢紊乱、利尿等作用。
水蛭,俗称蚂蟥,栖息于水田、沟渠,以吸食人畜血液为生,其味咸、苦,性平,有祛瘀通经消癥的功效,《本草汇言》有云:“水蛭,逐恶血、瘀血之药也”,临床常用于治疗血滞经闭,癥瘕结块,以及跌扑伤痛等。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水蛭具有抗凝血、抑制血栓形成、降脂、改善肾功能等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