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湿性痹痛会给患者带来诸多不便,特别是每年4~6月,我院风湿性痹痛的门诊患者比例比平时增加50%以上。现将我院采用治疗风湿性痹痛的中药处方进行统计和分析,旨在促进中药在治疗风湿性痹痛方面的临床应用。
1资料与方法:
抽查2010年5月我院风湿专科门诊风湿性痹痛患者中医处方332张,参阅《中药药理及应用》《中华临床中药学》《浙江中医杂志》等期刊文献,运用中医辨证论治的方法进行统计和分析。
2方法和结果:
2.1常用中药方剂:
独活寄生汤:对于风湿性腰腿痛,门诊常用独活寄生汤。处方组成:独活15g,桑寄生15g,秦艽10g,防风10g,细辛4g,当归10g,白芍15g,牛膝15g,川芎10g,熟地15g,杜仲15g,党参20g,茯苓15g,甘草6g,肉桂3g。随证加减:疼痛较剧者加全蝎、蜈蚣各3g,延胡索20g,以祛风通络、行气止痛;寒重者加川草乌各6g,以散寒止痛;湿重者加苍术10g,防已15g,以除湿止痛;兼有热象者去肉桂,加忍冬藤、桑枝15g,以清热疏风。
自拟方:对于风湿性关节炎,门诊常用自拟方剂。处方组成:全蝎、蜈蚣各3g,威灵仙、稀莶草、鸡血藤、狗脊、白芍、黄芪各20g,当归、杜仲、秦艽、牛膝、苍术各10g,甘草6g。随证加减:关节红肿热痛、伸屈不利者,加地龙10g,薏苡仁、土茯苓各20g,绵萆薢15g,以清热除痹;脾虚者加党参、白术各10g,以益气健脾;关节冷痛者加附子、桂枝各6g,以温经通阳、散寒止痛。
蠲痹汤:对于风湿性肩周炎,门诊常用蠲痹汤。处方组成:羌活、姜黄、赤芍、防风各10g,黄芪20g,当归15g,甘草6g。随证加减:痹痛初起、上肢冷痛者,加桂枝6g、桑枝15g、细辛3g;久病反复发作者加全蝎、蜈蚣各3g,川草乌各6g,以祛风通络,散寒止痛;肢体麻木者加延胡索、白芍、鸡血藤、威灵仙各20g,以益气养血,祛风止痛;阴虚者加生地20g,知母10g,以清热养阴。
2.2中药处方与用药分析结果:见表1和表2。
3讨论:
中医认为,风湿性痹痛的发生原因是,风、寒、湿浸入人体经脉、筋骨、关节,导致经脉气血不通,不通则痛,若邪毒循经脉至筋骨,久留不出,潜伏于内,累及肝肾,则出现经脉拘挛、骨节僵硬、伸屈不利。其临床辨证常分为发作期和稳定期,发作期多为邪气盛实、病势较重、疼痛剧烈的阶段;稳定期则为正虚邪恋、病情相对静止的阶段,疼痛缓和,但正虚明显。同时,稳定期和发作期也可以相互转化而交替出现。临床常见处方中,以秦艽、威灵仙、全蝎、蜈蚣、延胡索等祛风除湿、通络止痛类中药为主药。其中,蜈蚣毒性表现为站立不稳、呼吸急促和衰竭、惊厥、抽搐,重者致死,故用量不宜过大,孕妇禁用。全蝎毒性表现为使血压升高、心率减慢、心律不齐、呼吸频率减慢,重者呼吸停止致死,孕妇服用可致胎儿骨化中心延迟或消失,造成胎儿畸形,故孕妇禁用。全蝎中蝎毒素对各类疼痛均有很强的镇痛作用,是因其作用于中枢与痛觉有关的神经元而发挥镇痛作用,与秦艽延胡索合用时作用增强。临床遇寒重者加川草乌以散寒止痛,红肿热痛者加薏苡仁、土茯苓、绵萆薢以清热除湿、通痹止痛。另外,还以杜仲、狗脊、桑寄生等补肝肾、强筋骨类为辅药,同时还配伍黄芪、甘草、当归、鸡血藤等益气补血类中药,以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因此,通过祛邪与扶正相结合的治疗方法,可提高中药治疗风湿性痹痛的效果,减轻患者的病痛之苦